軍工、數據網、國家標準三線“齊飛”
在此之前,這個瘋狂的發燒友沒有做任何市場調查,他僅憑自己的商業直覺:“對我來說,智能鳥這個決定如同擲骰子,感性比理性靠譜。”
幸運的是,就目前而言,無人機市場行情比較樂觀。
有研究表明,未來十年內,亞太無人機市場至少有望達到70億美元。更重要的是,該地區無人機的產量有望超過6000架,在生產價值方面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無人機技術的不斷成熟以及使用經驗的豐富擴展了無人機在民用領域的使用,民用無人機企業迎來了春天。
在武漢的航測市場,湖北易瓦特科技有限公司于今年6月,同美國菲特斯航空公司簽約,斥資5億元,計劃在武漢建全國最大的民用無人機基地。
面對易瓦特這一強大的本土競爭對手,王效波意識到自己在資金和人力上處于弱勢,但歸結到核心技術和專業性,他自認占了上風。
盡管民用無人機的市場需求在不斷擴大,2011年仍有專家預測,未來10年內在無人機市場上所占份額最大的依舊是軍工方面的靶機與戰術無人機,其銷售額預計達到23億歐元,而銷售高峰就在2012或2013年。
對于智能鳥而言,軍用市場亦是未來集中發力的地方。“我們希望成為軍工企業的一條鯰魚。”王效波說。相比院校或者軍企,民企可以先發制人。前者需要國家撥錢下來才能生產,后者則大可先出產品,刺激軍用客戶購買。
其實,從2005年開始,軍工領域就主動向民企伸出了橄欖枝,當年出臺的《國務院鼓勵非公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第6條中專門提出“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國防科技工業建設領域”,而重慶、浙江等地的民企早已紛紛“參軍”,將民間資本投入到軍工產業。
除了硬件領域的戰略轉移,在軟件上王效波也煞費苦心。
“其實賣數據才是我的最大目標。”王效波認為,單賣硬件門檻較低,復制性強,不利于長遠的發展。所謂的“賣數據”,簡言之就是為買無人機的人提供數據服務。
時下,國土、林業、農業和交通等部門行業需要大量高質量的遙感數據,但目前市場多采用衛星數據和大飛機數據,這些數據不僅清晰度低,而且成本高。無人機的出現無疑彌補了這一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