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直升機適合海軍作戰的需要
空間作戰 艦艇的危脅一般來自敵方空中的飛機、水面的艦艇和水下的潛艇。對于水面目標,艦載雷達因安裝高度有限,探測距離一般在40km左右,而艦載火力卻可達200km以外;對于水下目標,艦艇吊放聲納的探測范圍有限。因此,為了獲得更加快捷和寬廣的戰場情報,需借助于艦載飛行器來完成這些任務。艦載飛行器的首要任務是進行遠距離的偵察、目標定位、戰損評估等。預警飛機雖然探測范圍大,但由于需要很大的起降場地,所以一般為岸基,不便與出航艦只協調。有人直升機可以勝任此任務,但是,為達到較大的預警范圍,須出航較遠,脫離艦只的保護范圍,而且容易遭到敵方炮火的攻擊,造成人員的傷亡。很明顯,艦載無人直升機沒有駕駛員, 使用費低, 機艦伴隨性和相融性好, 無論平時還是戰時都可抵近敵艦或島嶼飛行,可作為前出的信息獲取、信息傳輸、電子對抗平臺,無人直升機更適合于擔任此任務。
電子戰的需要 現代戰爭已經發展到“陸、海、空、天、電”多維立體戰,制電磁權成為現代戰爭的第四維戰場。執行電子干擾任務的飛行器要求有好的低空低速性能和較長的留空時間。飛機不適于低空低速飛行,又難以長時間保持固定的干擾方向,有人直升機長時間執行此種任務容易使飛行員疲勞。因此,無人直升機更能勝任。
所以,無人直升機不僅具有尺寸小、重量輕、制造和使用費用低,不必考慮飛行員的安全、疲勞等優點,尤其能在艦面上垂直起降,低空低速飛行及機動性能好等突出特點,特別適宜于現代海軍作戰的需要。

英國《簡氏防務周刊》2012年引述日本防衛省對外展示的兩張P-3C反潛機跟蹤進出宮古水道中國海軍艦隊時拍到的大陸無人機訓練照片,其中1張照片顯示有3架無人機停放在054A型護衛艦“舟山”號尾部甲板上。這種無人機形似奧地利席貝爾公司研發的S-100無人直升機,這是迄今世界上頂尖的無人直升機之一,可伴隨中型以上水面艦執行遠洋任務。
無人直升機的未來發展趨勢
近年來,世界上興起了無人直升機的研發熱潮,新研發的無人直升機相繼出現。然而迄今為止,由于技術的復雜性,只有少數無人直升機正式裝備部隊,投入實戰使用,其余均處于概念預研狀態。但隨著技術革新的加速,軍用無人機的發展將日趨迅猛,其未來趨勢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 )長航時、高航程是未來無人直升機發展的重要方向。
長航時、高航程無人直升機可在偵察、通信中繼、邊境巡邏等軍民用任務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因為與有人直升機相比,無人直升機不必考慮飛行員生理限制的問題。目前美國已開始加緊研究此類無人直升機,如A160T飛行最大航程達5560km,續航時間長達48h。
(2 )尺寸兩極化是未來無人直升機發展的必然方向。
根據不同用途,無人直升機的尺寸大小朝兩極化方向發展 :為獲得長航時、高航程的大載荷平臺,無人直升機將向更大的外形尺寸發展,并可代替目前的有人駕駛機載監視和通信平臺;與此相反,為提高機動性、生存力及效費比,戰術型、微型無人直升機將朝著縮減尺寸方向發展。總的來講,最終將逐步形成高、中、低空,大、中、小型無人直升機搭配的合理結構,從而更好地滿足未來作戰需求。
(3)良好隱身性能是未來無人直升機發展的生存保障。
無人直升機由于速度小、飛行高度低,其隱身性能就顯得更加重要。因此,增強軍用無人機的隱身性能、提高其戰場生存率將是一個發展趨勢。采取的措施包括氣動外形考慮隱身設計,大量使用復合材料和減低雷達散射截面(R C S )的涂料,以滿足雷達隱身要求,同時還要考慮無人機的紅外和噪聲隱身,使無人直升機對雷達、紅外、聲隱形性能達到相當高的程度。
(4 )多用途、高智能是未來無人直升機發展的最終目標。
目前的無人直升機的主要缺點和不足是,缺少應對突發性事件的能力,只能執行預定的任務,功能單一,且智能化程度較低,特別是在戰場上,這一點與有人駕駛飛行器相差較大,且不容易操縱。因此,隨著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特別是控制技術等的飛速進步,發展多用途、高智能化、且易于操縱的無人直升機是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在未來戰場“零傷亡”要求和戰場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無人直升機的發展恰恰滿足了未來作戰需求,將在未來戰場上發揮重要角色。

2013年9月5至8日,天津國際直升機博覽會上,中國新概高速念直升機“絕影8”無人飛行器模型在醒目的位置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