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DJI官方提供的影像傳感器大小示意圖
全畫幅是一種習慣。也就是使用傳統膠片相機過渡到數碼相機以后,如果影像傳感器和膠片的面積一樣大,就不存在等效焦距的問題了,自然也不會存在鏡頭換算 系數的問題。但是,對于跳過了膠片時代,直接進入數碼攝影領域的用戶來講,只要可以提供選擇的鏡頭系統足夠全面,不是一定要全畫幅才能生存下去。因此市場 上非全畫幅尺寸(小于36x24mm)也分出了幾個流派,比如富士、索尼比全畫幅小1.5x的APS-C規格,比全畫幅小一半的M43規格。
那M43是什么意思呢?簡單講,就是在一個直徑為4/3英寸的圓形內,截取任意比例的矩形作為影像傳感器的尺寸,都可以滿足加入M43系列的標準。以奧 林巴斯牽頭成立了一個基于這個標準的4/3系統(后來進一步進化成更加小巧的微型4/3系統)。M43系統是一個公開的、開放的數碼相機鏡頭標準,比如鏡 頭卡口內電子觸點的定義、法蘭距等等數據都是公開的,加入的廠商只要能滿足兼容條件,都可以宣布加入此系統(所謂系統標準也就是滿足兼容前提的工業標 準)。基于此系統的數碼相機和鏡頭之間,是可兼容的,無須破解。宣布加入此系統的廠商會拿到一本厚厚的規格書。同時可以在自己的產品上打上以下的標志。
在DJI正式推出Inspire 1系列無人機之后,DJI正式宣布加入了M43系統(當時的Inspire 1搭載的X3相機仍是基于1/2.3英寸傳感器,和精靈3并無二致)。我不禁竊喜,中國人要做M43相機了!
Inspire 1正式上市不到1年,X5和X5R宣布發布(發布不等于發售,發布和發售之間需要點時間,X5R不是上個月才正式上市嘛)。
去年年底,我斥巨資買到了一臺首批上市的市售版DJI X5。因為DJI培養了用戶使用24mm鏡頭的習慣(Z-15 For NEX云臺建議搭載16mm鏡頭,等效24mm焦距;Z-15 For 5D2/5D3云臺建議搭載24mm f/2.8 IS USM鏡頭),所以我沒有選擇搭配15mm f/1.7鏡頭的連鏡頭版本,裸機配另外購買的奧林巴斯12mm f/2鏡頭,正好等效24mm。
航拍用變形不太厲害的超廣角有幾個好處:超廣角嘛!不用飛太高就能拍到全景。其次是超廣角的景深大,像X3和Phantom那樣的泛焦鏡頭,不需要自動對焦。鏡頭焦距越長,對焦精度的要求也越高。
當時我比較主力在用奧林巴斯E-M1,團隊里正好也有一臺松下GH4。這兩款相機與DJI X5的CMOS影像傳感器的技術參數幾乎是一樣的。
奧林巴斯E-M1采用了松下提供的MN34230 CMOS,而松下GH4采用的CMOS是索尼imx159。(沒錯,奧巴相機用松下傳感器、松下相機用索尼傳感器,是不是繞得有點兒暈?)
DJI官方并未說明X5/X5R采用的是索尼imx159還是松下MN 34230,小道消息X5/X5R采用的是索尼imx159影像傳感器。
拿到X5,我就把X5裝在Inspire 1上(當時不還沒有OSMO嘛),分別把E-M1和GH4、X5都裝上奧巴12mm f/2鏡頭,拍攝了一組不同ISO下的對比圖。
當時的X5固件還不完善,甚至在Lightroom中打開DNG都不太正常。所以曝光有一點偏差,我沒有去刻意進行優化修正。不過測試圖來看,畫面細節和高ISO噪點控制:X5跟松下GH4幾乎是完全一樣的(同一片CMOS嘛)。嘿嘿!ISO 3200以內是可用的。
結論是:個人化的專業航拍時代,終于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