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機電工程研究所的王長青主任在題為《人工智能在飛航導彈上的應用與展望》的報告中,重點闡述解析了 “導彈人工智能”概念,指出未來作戰面臨著高度對抗、有限信息支援、全氣象條件、多任務需求等挑戰,不確定性大幅增加,需要導彈具有自主感知和態勢認知能力,以適應不確定性的戰場變化。為了提高武器的作戰效能,未來協同作戰、體系化作戰已成為發展趨勢,需要導彈能夠像人一樣互相協作完成復雜任務。他還特別指出了飛航導彈人工智能的九大研究方向:不依賴衛星的導航、模式識別、健康管理與容錯控制、協同制導、智能變形、認知雷達與認知對抗 、超維度物聯、戰場數據挖掘與自主決策、智能毀傷。最后,王長青主任總結道,導彈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技術在導彈武器領域的一種創新應用,是未來武器發展的一個重要技術群。今后應針對這方面開展研究,快速形成技術優勢,更好地打造“好用、管用、實用”的飛航武器精品裝備。

航天科工智能機器人有限責任公司的李楠博士在題為《智能仿生機器人技術研究》的主題報告中,從仿生機器人概念、研究現狀、關鍵技術等幾方面對仿生機器人領域的研究進行了詳細講解。他指出,仿生機器人前景廣闊,自然界的生物在35億年的物競天擇中,表現出了完美的生物合理性和對自然環境的高度適應性,這為機器人的研究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使得機器人這一學科突破了原有技術的束縛,借大自然之手開辟出仿生機器人這一新的發展道路。仿人機器人的研究需要多個專業、大量經費、長時間投入,短期內難以實現低成本民用市場規模,需要做好長期投入、持續研究的準備。同時,在未來的發展中,應逐步摒棄傳統的機器人研究方法,利用多學科優勢并從生物性能出發,使得仿生機器人向著結構與生物材料一體化的類生命系統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