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標準缺失
賺錢并不意味著整體實現盈利。10元每畝的低價主要為市場推廣所需,包括大疆、極飛在內的無人機廠商都坦言尚未盈利。大疆上海地區主要代理商心意植保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金海霖說:“整個市場仍處于普及階段,價格還有波動。”
與消費市場往往很容易出現爆款產品不同,大疆創新行業應用負責人徐華濱坦言,行業無人機不太會出現贏者通吃的局面,與消費者希望買到“最好的產品”相比,行業用戶更希望買到“最合適的產品。”

“消費級無人機交付的是一個產品,而行業及無人機用戶需要的是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包括硬件、軟件、人員、服務,甚至建立起一套無人機的內部管理方式和工作流程。” 徐華濱表示。
作為生產工具,將無人機應用到農業意味著,作為農業資產的一部分,產品需要具備一定的延續性和穩定性。
反觀國內植保無人機銷售市場價格懸殊差距較大,背后對應的技術質量也參差不齊。在技術上被看好的大疆與極飛,其植保無人機售價在5-7萬元人民幣之間, 國內其他無人機品牌,價格在一兩萬之內的也有不少。
“業內產品質量水平差異過大,導致的最大問題是農用無人機難以被納入國家農機補貼名錄。”胡洋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現在的農機補貼沒有統一的標準,下面不知道該怎么操作,人為因素就會比較多一些。”
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比如河南省農機補貼,農業植保無人機全部補貼的是河南省內的幾家企業,這幾家企業無論從技術層面上,還是實際應用上來說,都達不到良好的植保標準。因此就造成了農戶不滿意,牽頭領導不滿意,“植保無人機項目讓人很失望”的尷尬局面。
打開市場關鍵在標準
難以納入補貼名錄,癥結在于缺乏統一行業標準,其中包括植保無人機作業標準以及無人機安全操作規范,而這又直接關系到農民觀念轉變,技術升級、飛手培訓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