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軍區某旅一營營長李長勇從沒有開過戰機,但他“駕駛”的無人機數百次在天空展翅飛翔。
今年4月的一天,寂靜的羅浮山腳下,一臺新型無人機靜臥在發射架上,昂首待飛。
迎著眾人懷疑的目光,李長勇走上指揮席。大家的擔憂不無道理:廠家給出的新裝備戰斗力生成周期是8個月至1年,該旅2月份才列裝新型無人機,李長勇能把它送上天嗎?
“5、4、3、2、1——點火!”無人機拖曳著修長的火焰,穩健地飛上藍天,消失在大家的視野中。數分鐘之后,戰場影像和數字信息像雪片一樣傳送到地面接收站。聞此消息,廠家發來了“首飛成功,再創輝煌”的賀電。
知曉內情的官兵知道,無人機操控是一項系統工程,一招不慎,滿盤皆輸。愛琢磨的李長勇經過長期摸索,將無人機操控分解為“5大步驟129個環節”,并創造性地繪制出“參數檢查記錄表”,將無人機訓練規范化。他所在部隊訓練效益成倍增長,10余家兄弟單位先后慕名聘請他擔任“飛行顧問”。
李長勇“百里之外救戰鷹”的故事,更是讓人敬佩不已。
前年金秋,時任連長的李長勇參加一次大規模實兵對抗演練。激戰正酣,對手突然實施強電磁壓制,連隊一架無人機的航跡消失,各類飛控導航儀表全部“歸零”。
數十公里外的指揮方艙內,操控手們人人揪心:這樣下去,無人機難逃撞上山頭或墜毀的命運!
緊要關頭,李長勇面不改色,迅速在地圖上標示出無人機消失時的方位、高度、速度等數據。然后,從操作員手中從容接過操縱盒,熟練操作:右轉、拉升、平飛、再右轉……數分鐘之后,綜合測控機柜發出“滴、滴”的連續告警聲,無人機回波的亮點出現在顯示屏上。繞場、停車、開傘……一朵潔白的傘花綻放藍天,價值數百萬元的無人機平穩落地,毫發未損。
過去,無人機傘降回收需要一大片平整場地,但實戰條件下,這無疑是一種奢望。能不能大范圍縮小無人機傘降場地?經過探索,李長勇自創出“小場地傘降回收法”,將無人機回收場地面積縮小到原來的1/18。2011年10月,在某丘陵地帶執行演習任務時,李長勇將無人機平穩降落在一小塊草地上,令觀戰的各級領導拍案叫絕。
戰場無定勢,古今無同局。李長勇沉浸在無人機訓練的“深水區”,先后解決了無人機“雙控雙飛”等難題,并創新無人機戰術運用10余項,總結組訓方法20多種。今年9月,他編寫的《無人機戰斗實施規范》被納入全軍院校教材。
精武星路:李長勇,河北吳橋人,1981年3月出生,2000年9月入伍,先后參加我軍3種新型無人機設計定型試驗,10余次出色完成重大演習和多樣化軍事任務,被表彰為“全軍學習成才標兵”“全軍愛軍精武標兵”和 “廣東省十大杰出青年”。
精兵禮贊
秦 超
李長勇,從未穿過飛行服的“飛行員”,腳踏大地駕駛戰鷹穿云破霧、俯瞰河山。有你,機翼掠過哪里,指揮員的視距就延展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