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X-47B不僅設計較為合理,而且已經完成第二次上艦試飛
據鳳凰網11月28日報道 11月26日,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遠赴南海進行首次跨海區訓練。在之前的幾次試驗中,“遼寧”艦已對殲-15艦載機的性能做了部分測試。而近日,中國首架專用無人攻擊機“利劍”也完成了首飛。考慮到美國無人攻擊機X-47B早已在美國航母上進行測試,很多人都在猜測,“利劍”能否登上“遼寧”艦?
比法英產品有優勢
實際上,“利劍”在20日的首飛成功雖然引發外界驚嘆,卻并不令人意外。這型無人機的研制,與中國無人機及其相關技術的突飛猛進有著密切聯系。
2001年阿富汗戰爭爆發后,美國RQ-1“捕食者”無人機掛載彈藥屢次成功執行對地打擊任務,給世界各國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不僅美軍再接再厲地發展出MQ-9“死神”無人機,其他很多國家也都開始醞釀自己的察打一體無人機研制計劃。中國也不例外,很早就對無人機技術進行了研究。
在2012年的珠海航展中,中國參展方在市外展位展出了“翼龍”無人機,同時在室內展廳展出了CH-4無人機。這兩種無人機都能像“捕食者”無人機一樣,攜帶打擊武器進行中低空長航時巡航,對地面目標執行察打一體任務。在短短幾年間,中國就跟上了美國航空科技發展的步伐,這引起了世界的廣泛關注。
當然,僅僅在無人機本身技術上獲得突破是不夠的。據悉,目前能夠裝備于“翼龍”和CH-4無人機的武器,包括YZ-102A炸彈、BA-7空地導彈、LS-6制導炸彈、YZ-212激光制導炸彈、AR-1導彈、FT-5炸彈等。這些彈藥均具備重量輕、殺傷力大的特點。另據介紹,中國為武裝直升機自衛研制的“天燕”-90空空導彈也可裝備于無人機。
比起機載彈藥,更能代表中國無人機科研水平的實際上是在指揮控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進步。據介紹,長航時遠距離無人機研制的真正難點在于對遙控無人機進行遠程操縱的指揮控制系統,國際上真正能依靠自身力量解決這一問題的國家并不多。目前,中國已經發射了多顆“北斗”導航通信衛星。這是繼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之后世界第三種實用導航衛星。去年7月,中國又成功發射了遠程數據鏈傳輸中繼衛星“天鏈一號”03星。在之后的幾次中國載人航天飛行中,“天鏈一號”系列衛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而美軍能從本土遙控在中東、阿富汗的無人機,依賴的正是通信中繼衛星。
有分析認為,中國無人機技術大發展的背后,實際上是中國多年來在一系列科研領域不斷努力探索的結果。這些成果中有很多是法、英等發達國家所不具備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盡管“利劍”的試飛進度慢于法國等國聯合研制的“神經元”和英國的“雷神”無人攻擊機,但相比這兩型無人機卻有獨特優勢。
或將起到戰略作用
有軍事專家指出,“利劍”無人機采用了X-47B、“神經元”、“雷神”等專用無人攻擊機的典型設計,如飛翼式氣動布局、機背進氣道等。這些設計讓“利劍”具備了航時長、隱身效果好的優點。多位軍事專家認為,如果“利劍”有朝一日能夠服役,將使中國獲得極大的海空優勢,甚至能夠實現一定的戰略目標。
中國國防大學副教授房兵認為,“利劍”意味著中國無人機的發展已由輔助裝備向主戰裝備過渡轉變。如果它研制成功,將讓中國無人機目前的戰術型作用向未來的戰役性打擊甚至戰略性打擊轉變。而軍事問題專家宋曉軍表示,在目前中國已經研制“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情況下,中國的無人攻擊機研制難度將小于有人駕駛戰斗機。
軍事專家杜文龍則進一步指出,未來如果“利劍”真的能如X-47B那樣成為一型艦載無人攻擊機,那么在中國航母戰斗群的大范圍機動能力的基礎上,“利劍”可以盡情發揮其隱身突防能力強悍、無需顧忌飛行員傷亡等諸多優點,大大強化國產航母的打擊能力。他還認為,該機可部署在東海、南海等熱點區域的前沿岸基機場,其作戰半徑足以覆蓋釣魚島等爭議島嶼的周邊海域。由于具備隱身性能,它可以在這些方向構成有效威懾。而無人機的長航時與日常運作的低成本,使其能夠高強度反復使用,這使得這種威懾更為切實。
有觀點認為,在目前殲-20、殲-31等戰斗機還在試飛的情況下,如果“利劍”能夠提前研制成功,則該無人機將成為中國第一款隱身打擊平臺。在作戰方面,它也不僅僅能實現對海對陸隱蔽攻擊,還能實施諸如隱蔽偵察、對特定海域封鎖布雷等多重任務。這樣的任務對戰爭所起的作用不僅可能是戰術性的,甚至有可能收到戰略性的效果。
也有分析指出,目前無論是“神經元”還是“雷神”,甚至美國的X-47B,都帶有相當強的試驗色彩。而中國的“利劍”無人機也僅僅完成了首飛,距離真正完成全部試飛科目、裝備部隊還有一定過程。特別有專家提醒,“利劍”所使用的發動機對于一種隱身無人攻擊機而言還不是很合適。目前“利劍”使用的發動機明顯為超音速戰斗機所使用發動機,發動機尾噴口直接裸露在外,這種結構很不利于隱身。相比之下,美國的X-47B不僅在設計上較為合理,而且目前已經完成了第二次上艦試飛。由此看來,“利劍”的首飛成功僅僅完成了中國隱身無人攻擊機研制的第一步。
記者/魏東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