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大洋的重重海水,既為潛艇提供了得天獨厚的隱蔽性優勢,卻也讓潛艇與飛機、水面戰艦、坦克裝甲車等作戰平臺比起來,變得相對“耳聾眼瞎”。
“在大氣內,無線電波可以暢通無阻,但它想要穿透海水卻非常困難,頂多幾十米的深度,通訊信號就會變成強弩之末。”新華社軍事專家鄭文浩告訴記者,潛艇想要和世界“聯網”,必須上浮到淺水區。可在這時,從空中俯瞰,就能看到100多米長的黑色潛艇艇身,它可比最大的動物藍鯨要大得多了。
為了隱蔽自己,潛艇通信基本是只收不發。遇到緊急情況非匯報不可時,往往容易暴露潛艇的行蹤。
這樣,平時就易遭搜索和跟蹤,戰時,就可能直接被人攻擊。
由于無法通過數據鏈,與指揮中樞和其他武器平臺有效地融為一體,協同作戰困難,使潛艇在戰場上基本上只能單打獨斗,很容易陷入對手天上、水面、水下立體的重重“圍剿”。
而依靠自身的聲吶,潛艇只能“聽”到幾十公里范圍的動靜。而雷達的探測距離達數百公里,與這“千里眼”相比,潛艇就是不折不扣的“近視眼”。
因著這一大軟肋,多年來,潛艇始終只能扮演“武功高強的刺客”這一角色,劍走偏鋒,難以擔當戰場上的絕對主力。
而潛射無人機的出現,實則是為潛艇安上一雙“千里眼”,彌補了潛艇最大的短板。
無怪乎,國防大學梁芳教授認為,這是“繼航母出現以來,世界海軍史上又一次巨大的創新”,將使潛艇作戰模式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本報記者 屠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