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即將執行測繪任務的無人機。 |
48家企業落地生根,協議總投資60多億元
新項目一站式服務,一口氣就能辦完;大樓沒造好前,企業也能在免費場所安穩辦公
“成本低、政策優。”廖明指著身后仍在建設中的德清科技新城,對記者說著德清的好處,盡管他來到這個陌生的浙北小縣城還只有半年。
年初,生產超長航時無人機的中測新圖(北京)遙感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成立了下屬企業,作為浙江中測新圖總經理的廖明也帶著他的無人機,拖家帶口地遷來。
7月,多架次翼展3.4米、機長2.3米、飛行高度5000米的無人機在內蒙古庫倫平穩落地,打破了中國自主開發遙感無人機最長續航16小時的紀錄,新紀錄是30個小時。未來更多這種超長航時無人機將打上“德清制造”的標記。
此前,這個原先工業基礎薄弱的縣城,依靠產學研的科技路子,迅速發展成為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之一,受到人們矚目。2012年,德清科技新城全面啟動建設66幢產業大樓,科技新城核心區塊的1970畝地全部作為浙江地理信息產業園的建設基地。
如今,屬于中測新圖的一幢大樓快要完工。不過,廖明帶領著他的團隊已經在德清工作了半年多,因為“大樓沒造好前,地方政府提供免費又寬敞的臨時辦公場 所,包括員工的臨時宿舍”。此外,除了常規的稅收減免、科技專項補貼、子女入學優先外,還有當地特色的人才計劃支持,以及購買設備給予的10%超高補貼, 購買辦公大樓也有優惠。
更吸引廖明的還是辦事的便利:“申請一個新的技術項目,各個環節都有連貫的一站式服務,一口氣就能辦完,這是大城市很難具備的優勢。”
浙江地理信息產業園還沒建完,48家企業已經落地生根,總投資60多億元。“現在業內將這里稱為地理信息產業的‘南園’,與位于北京的國家地理信息科技產業園遙相呼應。”園內入駐企業的員工說。
目前,全國地理信息從業人員超40萬人,地理信息年產值近2600億元。盡管在短短不到20年時間里,我國地理信息產業快速發展并達到一定規模,但總量 還不大,離2020年產業總產值超過8000億元的目標還頗有距離。在這個“南園”安家的企業,不少都在積蓄成長力量,等待突破規模瓶頸。
“南園”還走向了世界:在園區中央的湖心島上將崛起兩個半圓環抱的建筑,作為聯合國地理信息管理高層論壇永久會址,產業發展的全球智慧將在此匯聚。
地理信息應用也能幫助凈化西湖水
環境、服務、市場機會都看重,市場需求喚起的應用才是有生命力的
最近,中國測繪科技館開館,在新增的各種測繪高新技術成果展示中,有一塊玻璃地面特別引人注目。地面下,各種顏色的管道縱橫交錯,用手擰開任何一個管道 閥門,或是移動地面上的井蓋,報警聲立即響起,懸掛在墻上的電子顯示屏則會顯示出相應事故位置。“這套管網安全監控系統能讓地面變‘透明’,底下管網哪兒 出了問題一目了然。”場館工作人員介紹說。
隨著正元地理信息有限責任公司浙江分公司在浙江地理信息產業園落戶,這種智慧管網將延伸到浙江省的縣市以及農村,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德清地下管網監控平臺的建設。
正元的管線探測業務目前占據全國市場的45%,作為大型央企,為什么要“蝸居”于這個小縣城?“不是光看中這里的環境與服務,還因為這里的市場機會能夠 繼續拓展我們的業務優勢。”正元公司負責人王波表示,浙江河流眾多,水庫和湖泊星羅棋布,全省正在全面推進的“五水共治”給了企業智慧管網等多項業務大展 拳腳的機會。
以治理污水為例,杭州的西湖需要定期清淤,否則管道發生堵塞會影響整個城市的排水效率,甚至造成污水外溢。由于清理出的淤 泥含有大量的水,非常重,很難打撈、運走。正元通過自主研發的干濕分離技術和智能管網系統,將淤泥含水量降至30%以下,能夠直接用于生產,同時分離出來 的清水能直接回排到管網或者湖水里。
“各地對于地理信息技術和服務的需求其實都不相同,只能因地制宜發展,市場需求喚起的地理信息應用才是有生命力的。因地制宜還有利于企業在市場中得到錘煉,促進其對關鍵技術的突破。”王波說。
浙江地理信息產業園里,有的企業已開始助力本地服務。有的企業通過基于位置服務的系統的開發,將浙江省20多類行業車輛納入網絡智能管理;有的企業通過 自主研發的車臉識別系統“識破”套牌遮牌車輛,成功幫助公安機關找到作案車輛。各種大眾應用也開始惠及百姓:出門前通過手機應用就能看到各個路口的交通流 量,便于選擇最優乘車路線;通過智能手環定位老人及小孩,危險時還能發出警報;集行車記錄儀、導航儀、免提電話三種功能為一體的行車系統讓行駛者導航接電 話兩不誤……
創造出大于簡單疊加的產業效益
“有機”結合才有集群效應,企業既要借政府服務“東風”,也要借產業鏈聚合“東風”
從無人機、航攝儀、智能手環等硬件設備的制造,到車輛運營控制系統、地下管網監控平臺、交通流量查詢系統等智能軟件的研發,從服務于國土、林業、規劃、 水利等國家公共領域,到提供導航定位、健康管理、智慧交通、文化地圖等大眾應用,目前已經入駐南園的企業涵蓋了地理信息產業鏈的方方面面。
“地理信息產業鏈條長,是地理信息技術、航天航空技術、信息技術等交叉、滲透和融合發展的產物。”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秘書長胥燕嬰說。
胥燕嬰介紹,從產業鏈上游來看,利用衛星遙感、衛星定位技術等獲取地理信息資源大大推動了航天航空技術及產業的發展;從產業鏈中游來看,對地理信息數據 處理推動了現代化測繪技術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從產業鏈下游來看,地理信息應用服務不斷向各領域滲透,與其它產業集成應用又形成新的產業形態,不斷形成新的 市場,帶動物流、汽車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因此地理信息產業具有較強的關聯效應,產業關聯度超過1∶10。”
如果說政府的服務是地理信息企業成長借力的一股“東風”,那么另一股“東風”則發生于這一超長產業鏈的聚合中。企業之間的聚攏,不僅是地理位置的拉近,更是業務和技術的分工與聯合,“碰撞”出遠遠大于簡單疊加的產業效益。
“隨著產業園入駐企業越來越多,更需要建立一種‘有機’的聚合方式。”德清科技新城管理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張偉忠分析,企業各有分工,通過地理聚合,能夠 降低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更重要的是業務上的合作碰撞,有利于突破新的技術以及進一步深挖地理信息應用,壯大完善地理信息產業這一復雜綿長的產業鏈。
“壯大地理信息產業鏈,加深市場應用已經十分緊迫。”胥燕嬰認為,全球地理信息產業集中度正不斷提高,美國等發達國家占據著相當大的市場份額。“而我國 地理信息企業開發的產品種類和形式還不夠豐富,新技術集成應用不足,行業應用亟待進一步深入,服務范圍有待進一步拓寬,地理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在滿足經濟社 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日益多樣化需求方面明顯滯后。”
數據也表明,作為產業發展主體,我國超過2萬家以從事地理信息相關業務為主營業務的企業中,還沒有年產值達到20億元的企業,絕大部分為中小企業,注冊資金在500萬元以下的幾乎占2/3。
薄弱之處正是發展空間。廖明的愿望,就是未來在這個園區里,好好把各種應用挖掘出來,發展壯大,不負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南園”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