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國防》雜志2015年第2期報道]通用原子公司與NASA聯手,于2014年11月對裝在“死神”無人機(MQ-9 Reaper)的一無人機空中防撞系統(感知與規避系統)驗證方案進行了飛行驗證。據透露,在將一無人機型號納入空域管理之前,根據美聯邦航空管理局 (FAA)的規定,該機必須具備與其他空中物體保持安全距離的“適當性判斷”(due regard )能力。就一般的有人駕駛飛機而言,飛行員通過觀察儀表和目視,判斷與其他飛機或飛鳥之間的距離,并及時作出防碰撞動作。但是,無人機操控員并不能及時獲 得這種直接、開闊和動態的視野,而且由于無人機與地面站之間的數據傳輸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即使在發現將要發生碰撞的情況下,無人機操控員指令無人機規避碰 撞的能力也會受到一定的限制。為此,美“航空無線電技術委員會”(RTCA)在2013年成立了一個專門分會,專門負責制定防碰撞系統的工業標準。作為該 分會的成員之一,通用原子公司率先研制出了可能符合新標準要求的防碰撞系統。據該公司防碰撞項目專家Brandon Suarez透露,該公司目前與NASA合作驗證的防碰撞系統原型,有可能于2015年夏季進行試飛。該原型系統對原先的空-空雷達進行了升級,還對其他 相關系統進行了改進,最終會滿足“航空無線電技術委員會”制定出來的草案標準。
據悉,上述飛行驗證是在NASA下屬的加利福尼亞州阿姆斯特朗飛行研究中心的管理下進行的。到2016年,通用原子公司會與NASA對該系統進行終 審飛行驗證,以便驗證RTCA的技術標準是否完備。通用原子公司的自動防撞系統包括三個部分:一是廣播式自動相關監視傳感器(ADS-B)、探測其他飛機 上的同類傳感器的應答機;二是交通碰撞規避系統(T-CAS);三是適當性判斷雷達(due regard radar),即用于探測不要求配備應答機的飛機的一種空-空雷達。該防撞系統會借助上述這些傳感器的數據和一種算法,結合空管信息,做出避開迎面而來的 飛機的動作。
據通用原子公司介紹,由該公司生產的“死神”以及體積稍小一些的MQ-1“捕食者”無人機,通常是由軍方操控員借助操縱桿和油門桿進行 控制的;同時,這些無人機也可采用“人在環路”的方式完成飛行動作,比如說。操控員不用時時管控無人機的每一個動作,只需事先設定好飛行高度和方向,無人 機就可自主飛行。當可能發生安全距離過近的情況時,防撞系統(感知-規避系統)基本上也能代替操控員完成相關計算,并自動觸發規避其他飛行器的動作。
當采用“人在環路”飛行模式時,無人機操控員可以通過與對面飛機的飛行員對話,或者預判對面飛機的轉向時機,準確判斷到底會不會發生碰撞。如果必 要,操控員還可以隨時接管該防撞系統的工作。畢竟在很多情況下,人會比自動防撞系統掌握的信息更全面一些,對信息的處理也更靈活一些。即使這樣,處于對造 價以及安全等方面的考慮,繼續發展機載自動防撞系統也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研究中心 張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