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海外多國展開反恐行動,無人機扮演重要角色。美軍宣稱無人機“標志式打擊”為反恐利器,但按知情人士說法,這種打擊以目標的活動為鎖定“標志”,而非人物身份,也就是說,下達轟炸指令的美國軍官根本不知道空襲目標是誰。至于平民死傷,自然難以避免。
“疑點”是誰不重要
俄羅斯“衛星”新聞通訊社6日報道,美國情報官員會分析數據庫元數據,追蹤手機用戶身份識別卡(SIM卡),在電子監控人員幫助下鎖定“疑點”,繪制這些“疑點”的活動網絡。經過對“疑點”活動模式的分析,打擊對象逐漸鎖定。
美國中央情報局前官員羅伯特·斯蒂爾接受Truthout網站采訪時說:“通信情報主要依賴于監視‘疑點’和聯系‘疑點’,而不需要知道‘疑點’都說了什么。”
斯蒂爾說,在梳理這些“疑點”的活動網絡、老“點”牽出新“點”,監視網越擴越大。一旦發現大量“疑點”匯集到一處,情報人員就可能做出襲擊判斷。
按他說法,中央情報局和美國軍方不會費時費力去確認“疑點”的身份,而是直接下達打擊指令。
比如,今年6月,美軍空襲擊斃“基地”組織阿拉伯半島分支頭目納賽爾·武海希。“衛星”新聞通訊社報道,美軍當時并不知道武海希就在襲擊目標里。
平民死傷不在意
然而,由于美國情報官員依賴于SIM卡等定位方式,而不是鎖定嫌疑人身份追蹤打擊,平民屢遭池魚之殃。
英國“救助”慈善會報告稱,美國在巴基斯坦空襲行動的致死人員中,僅2%為“基地”高層人員,其他死者不是低級別武裝人員,就是平民。
報告稱,美軍在每起有針對性的打擊行動中,平均致死28名事先根本“不知道”的人。
依據非營利調查機構新聞調查社的數據,美軍在巴基斯坦、也門和索馬里的空襲及其他反恐行動中,致死人員數量在3155人至5285人之間,其中平民數量在563人至1213人之間。
新聞調查社美國無人機項目研究員杰克·塞爾說,美軍無人機的“標志式打擊”并不精準。
“我們被告知這些外科手術式打擊將直接摧毀‘基地’毒瘤,身體其他部分將完好無損,”塞爾說,“而核心問題是,中央情報局根本就不知道他們殺的是誰,他們使用的方法還在加劇這一問題。”(陳立希)(新華社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