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測繪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
成員為:徐永清 寧鎮亞 喬朝飛 阮于洲 孫威 曹會超
本文摘自《測繪地理信息藍皮書》之《新常態下的測繪地理信息研究報告(2015)》
1、地理國情監測面臨的新要求
測繪地理信息價值的體現不僅在于數據的生產,更在于數據的活性以及解釋運用數據的能力。系統分析新常態下政府部門、社會公眾對地理空間情報的具體需求,開展地理國情監測的頂層設計,把握好服務重點領域和內容,不斷增強數據挖掘和分析能力,全面提高測繪地理信息服務的水平和質量。
新常態下,地理國情監測面臨新形勢、新要求,必須圍繞十八大以來制定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更好服務大局、服務社會、服務民生,才能成為政府科學決策的指南針、檢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溫度計、監督各項工作推進的度量衡。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要求必須從各個領域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決策將日益依賴數據和分析,管理必須從客觀的國情出發。通過地理國情監測可以準確把握地理國情,分析評估我國的自然資源稟賦及造成人、地沖突的關鍵因素,為政府管理提供決策依據。同時,各類經濟社會信息與地理信息的融合,能夠深入揭示經濟社會發展的空間演變和內在規律,為制定和實施國家發展戰略與規劃、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提供重要參考和依據,綜合反映國家生態和環境發展現狀。
2015年4月印發的《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要求,利用衛星遙感等技術手段,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狀況開展全天候監測,健全覆蓋所有資源環境要素的監測網絡體系。2015年5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處理好新常態下環境與發展的關系。2015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關于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試點方案》等方案,強調要提高生態環境監測立體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開展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分析,實現生態環境監測和監管有效聯動;要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
地理國情監測可以客觀、公正地檢查重大戰略、規劃、決策等落實情況,監測國家和地方重大工程的進展情況,監測道路、城市建設等的發展變遷,以及森林覆蓋、重點流域和區域污染防治情況,提供客觀真實的統計數據和地圖印證,起到監管檢驗的作用,將促進信息共享和政務公開,減少和杜絕瞞報虛報,催生陽光行政。
2、地理國情監測的目標和任務
堅持“需求牽引、強化服務,統籌規劃、形成合力,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發揮優勢、廣泛參與”的總體部署,緊密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需求,通過試點總結經驗,逐步探索適合開展常態化地理國情監測的領域;逐步提高監測能力,加強人才隊伍、組織機構、工藝流程、技術裝備等支撐;促進地理國情監測“進法律”“進規劃”“進預算”“進職責”,著力實現地理國情監測工作業務化、規范化開展。通過常態化地理國情監測工作的深入開展,促進政府科學決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
地理國情監測領域的設計,必須緊密圍繞黨和國家的重大部署,以及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有關指示精神,盡可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需求。根據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以及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有關指示,初步研究確定了自然資源管理、國土空間開發、區域發展規劃實施、城鎮化發展、大氣污染防治、地面沉降監測、海岸帶變化、重大工程實施等八個方面的常態化監測領域(見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