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空工業光電所LEYE120型無人機光電吊艙(資料)
這是一個球形“大眼睛”,將其配置在直升機或無人機上,立刻會“變身”為無所不能的“千里眼”——電力巡線、地面救援、森林防火……任何一個小目標,都無法逃脫它的視野,它不僅能瞬時傳回觀察區域的高清圖像,還能對目標實施搜索、跟蹤、定位、取證。
“大眼睛”的學名是“龍之眼”330型系列光電吊艙,誕生在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洛陽電光設備研究所(簡稱航空工業光電所)。如今,“龍之眼”已成為該所非航空民品方面的典型產品,同時也是我市推進軍民融合發展結出的最新成果。
成立于1970年5月10日的航空工業光電所,是我國唯一的以火力控制系統總體為核心的火控系統和光電系統專業研究所。經過40多年的發展,該所為空軍、海軍、陸軍、火箭軍等用戶提供了大量先進裝備,產品覆蓋全國各地。
為加快推進軍民融合發展,航空工業光電所圍繞軍民融合主題,結合自身傳統技術優勢,制定了“快速培育民品領域、非航空防務領域智能裝備產業支柱項目,創造新經濟增長點,持續提升價值創造能力”的戰略新思路。
經過幾年的拼搏進取與創新發展,航空工業光電所在軍民融合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逐步發展出非航空防務、民用航空和非航空民品等業務板塊。其中,非航空民品方面以智能機器人、民用光電、電子電源、民用顯示、醫療電子設備等為重點,40余種產品成功進入民用市場。
該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依托在軍用機載光電系統領域40多年的“精耕細作”,他們成功孵化出民用“龍之眼”系列光電吊艙。其中,尤以“龍之眼”330型系列表現最為搶眼,已多次實戰應用于相關領域,表現出卓越的性能和較大的市場潛力,成為軍民融合發展的“佳作”。
“龍之眼”330型系列光電吊艙配置高性能機載陀螺穩定系統,內部集成了一臺高性能制冷紅外熱像儀和一臺高清可見光傳感器以及定位定姿系統(POS系統),可獲得高質量的紅外圖像和高清圖像。在高空中,“龍之眼”可探測識別地面、海面、島礁及空中各類目標,廣泛應用于執法取證、城市或水域巡邏、電力巡線、森林防火、海洋搜救、跟蹤和監視等領域。
2015年10月,“龍之眼”330D光電吊艙掛裝福州警航EC155型直升機,圓滿完成第一屆全國青運會的安全保障任務;2016年6月,“龍之眼”330D再接再厲,成功完成G20峰會安保任務;同年8月,“龍之眼”330D掛裝洛陽警用直升機成功首飛,為城市公共安全提供了強有力保障。
不僅在警務航空領域大顯身手,“龍之眼”在電力巡線領域也勇挑重擔。
伴隨著大容量、遠距離輸電線路大量投入運行,對線路安全的要求越來越苛刻。遠距離傳輸線路現場環境惡劣,傳統的人工巡線方式效率低,引入新的安全高效的智能巡檢系統成為趨勢。
航空工業光電所結合無人機和“龍之眼”系列光電吊艙優勢,自主研發出無人機巡線光電吊艙,能夠有效檢出高壓和超高壓架空電力線損傷、斷股和壓接線松動等故障,為我國電力系統提供了一套切實可行的系統防災和線路巡視智能化手段。
除此之外,“龍之眼”還在森林防火領域小試牛刀。今年6月,在伊春巴蘭河森林防火演習和大興安嶺地區森林防火實戰演習中,“龍之眼”330型光電吊艙在火場發現、火場撲救及火場清理等各個環節都起到了關鍵作用。
眼下,隨著坐落于洛龍區的光電研發中心投入使用,位于伊濱區的光電產業園建設步伐不斷加快,航空工業光電所軍民融合發展的良好格局已經形成,正在向軍民融合型高科技研究所目標穩步邁進。
在洛陽,像航空工業光電所這樣的企業和科研院所還有很多。據統計,洛陽軍民融合企業數量約占河南省國防科技工業系統該類企業總數的1/3。加上我市擁軍氛圍濃厚、融合實踐豐富,在“軍轉民、民參軍”上可謂“富礦”云集。如何挖掘好這些“富礦”,航空工業光電所的實踐極具“樣板意義”。(洛陽日報記者 趙志偉 通訊員 龐文青 李方亮)無人機吊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