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國內諸多產業受困于成本快速上漲、產能過剩等問題之際,無人機產業快速發展并占據世界領先地位,成為制造業一道靚麗的風景。為了更準確把握無人機行業發展現狀、趨勢、問題,第二屆世界智能制造大會將舉辦“制造業+無人機”分論壇。
小編先帶您回顧,大咖們如何看待“制造業+無人機”?
南航無人機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黃大慶將無人機技術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里,人類實現了對無人機的自動控制;當自動控制趨于成熟,人工智能將逐漸應用其中;到最后一個階段,人類、無人機則能夠通過互聯網實現聯結。
他表示,我國無人機產業發展的最大短板正是自動化程度和人工智能水平的不足。高達經營成本60-80%的研發投入,對許多初創企業來說可望不可及。1-2年的研發周期更讓盲目逐熱的企業不肯付出。到2017年,全國無人機企業激增到了1000多家。其中,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的企業少之又少,90%的無人機企業僅是在做零部件組裝。
黃大慶認為,南京集聚科研院所,誕生的無人機企業通常趨于正規,所研發的產品往往更為高端、價值更高。工業級無人機既是南京無人機企業的合理走向,也將引領南京無人機產業走向一片廣闊的前景。南京初步成熟的工業級無人機技術,恰可契合我國目前在電力巡檢、農林植保等行業日益增長的需求。
國家空管法規標準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浩在“中國無人駕駛航空器安全管理論壇”指出,從供給側看,中國無疑是民用無人機大國,但要成為無人機強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眼下在中國的監管嘗試或許會開創領先于全球的新型管理模式,為世界樹立典范。
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研究中心副總師吳強認為,目前,商業無人機產品并未經過完整的國家認證的可靠性測試與認證,所以使用者對無人機面對各種環境和人為威脅因素的承受能力,并不具備定量、分級的掌握能力。吳強曾提出“寓軍于商”的思路和空中物流控制體系概念。他表示,發展軍—民復合式遠程控制/監控系統,在空中物流的運行過程中,國家強力部門或力量,實施全程監控和控制,解決物流運行對地面和空中安全監控問題。
深圳市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汪滔在“第16屆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RoboMaster2017機甲大師全國總決賽”上表示,無人機技術遠未到頂,無論是飛行控制系統、云臺、圖像傳輸還是相機,單個領域的技術與集成技術都有較大的挖潛空間;無人機行業發展也仍處在早期階段,消費級與行業級產品仍然有足夠大的想象空間。
宇辰網創始人兼CEO姜隆認為,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落實,互聯網+無人機成為下一個創業的風口。不過從目前的無人機市場環境分析,無人機生態鏈上產品和企業融資基本布局完成,但無人機生態鏈上服務領域有明顯的缺失和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