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蔡英文發布上臺后第一份“國防白皮書”,號稱要讓“臺軍裝備自主化”。隨后,她就在公開場合宣布,即將“量產臺制無人機”,結果,連臺軍都嚇了一跳。一位臺軍消息人士透露,目前臺制無人機“騰云”尚在研制階段,要量產并交付部隊,至少要4、5年。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1日消息,蔡英文于去年12月29日在“中科院”舉行年度記者會,現場推出“騰云”的模型,稱“(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騰云’,它是具有偵察能力的多功能無人機。在這里,我要告訴國人,它即將開始量產”。
蔡英文出席“中科院”記者會,無人機“騰云”(畫面右側)和高教機相擁圖自臺媒
由臺灣“中山科學研究院(中科院)”研發的大型無人機“騰云”,身長度約為8米,翼展長度約為18米,未來可供臺軍執行“國土防衛”、“作戰攻擊”、“海岸巡防”、“環保資源”等用途使用。但由于“騰云”還在研發階段,不少臺軍軍官聽到蔡英文的“豪言”,都感到相當意外:若設計方案不變,預計還需4到5年才能交付。
據悉,“騰云”研發方案可分為關鍵技術階段、展示確認階段,以及工程發展等三階段。一位臺軍軍官表示,“研制完成之后,‘騰云’還要進行一連串的戰術測評,再由空軍建案、編列預算后,才能進入量產并成軍,估計要量產10架以上的數量。”
“騰云”無人機圖自臺媒
29日展示“騰云”模型,是經過前兩個研發階段的成果。往后將進行“工程發展”階段,測試各項性能與可靠度,還包括“針對遙控車的操作訓練”,預計要4年才能完成。據悉,“騰云”第三階段研發預算已于今年入編,被劃入“戰備支援”一欄,自2018年到2021年,共計新臺幣34億余元(約合人民幣7.5億)。
據臺灣“中科院”介紹,“騰云”除了具備偵察功能外,還可搭載電子干擾裝置,未來可“擴充其他任務功能”。“中科院”稍早前曾對外發布影片,“騰云”可在后方加裝偵察天線和干擾設備,成為“電戰機”——具備在交火前,干擾對方雷達,掩護臺軍作戰等功能。
不過,“中科院”立刻遭到了臺軍的“打臉”:不管是電子干擾或是在無人機上掛彈,“騰云”還有很長一段里要走。一位消息人士更是透露,“10年內,不易做到”。
“騰云”與美軍MQ-1“捕食者”無人機外觀相似。但是,“中科院”研發技術尚未成熟,使得“騰云”目前只能靠人員操作,不能和“捕食者”一樣自動起降。據觀察者網軍事評論員此前分析,“騰云”在技術上依然十分原始落后,其實際水平恐怕還不如伊朗的“見證者”無人機。其使用的技術和臺制中型無人機屬同一級別:留空時間、偵察功能、空地通信鏈接等技術,在大陸同行眼里簡直和開玩笑無異。
美軍MQ-1“捕食者”無人機圖自美國空軍官網
臺軍除“騰云”大型無人機外,另有小型的“紅雀”無人機,和中型的“銳鳶”無人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