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遙感技術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初,經過30多年的發展,遙感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農業資源調查、播種面積監測、農作物長勢與產量估算、農業災害預警等方面。
不過以上提到的農業+遙感業務,大多是面向B端企業或是機構收費的,比如政府、券商、金融保險機構等。36氪近日接觸到的創業公司麥飛科技CEO宮華澤認為,以中國的實際國情,這些需求是存在的,但作為主要收入來源是難以持續支持公司運轉與發展的。
麥飛科技選擇從C端農戶剛需出發,基于遙感和AI技術,提供農業病蟲害精準施藥服務。麥飛科技的商業邏輯大致如下,施藥是中國農業生產的重要環節,現階段更多是飛手使用無人機代替人力施藥,而農藥成本在植保服務中的占比更高,因此麥飛科技旨在通過遙感、大數據和AI技術,對農田植株健康情況進行判斷,進而利用麥飛施藥處方圖指導精準施藥,達到科學用藥目的,擠出利潤空間,形成服務閉環。
不過想要通過遙感、大數據和AI,實現對病蟲害的精準判斷和施藥,需要較強的技術積累與再開發能力,關鍵的性能指標包括數據采集和處理的實時性、準確性與方案成本等。
麥飛科技即將推出其軟硬件整套解決方案,包括無人機平臺、負責采集數據的探測器“麥視探針”,和負責處理數據云服務平臺“麥云”。宮華澤告訴36氪,整套方案是基于云端存儲,可以實時采集和處理數據的輕量化模式。之所以可以達到高實時性,是因為麥飛科技采用了非圖像的監測數據采集方式與數據存儲模式,減小了服務器存儲和處理壓力,極大地提升了處理速度。但由于非成像數據不包含紋理信息,為了保證判斷結果,對算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麥飛科技主體團隊來自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曾承接過多項國家農業部空間監測項目,擁有深厚的技術積累。
宮華澤還告訴36氪,由于“麥視監測系統”從數據獲取、處理、分析、展示等各個層面,在軟硬件方面進行了創新,能夠極大降低了系統成本。相比于國外同類系統40萬元+的銷售價格,整套“麥視監測系統”的售價會下探到10萬元級別。
麥飛科技的業務品牌“麥飛農業”主要針對水稻和小麥這兩種大田作物。除了無人機監測數據外,麥飛科技還會綜合利用衛星遙感和地面真值數據構建后臺大型基礎核心庫。宮華澤表示,核心庫數據主要來自麥飛科技擁有5000畝試驗田以及所有業務服務田,隨著數據量的擴充,算法還在不斷學習和優化中。
麥飛科技提供包括病蟲害監測、精準施藥的整套打包服務,收費標準大幅低于農戶一季自己購買農藥并雇人打藥的成本。不過麥飛科技可以在達到同樣防治效果的前提下,將農藥用量直接降低50%以上,提高農產品品質與價值轉換效率。
國內以水稻和小麥作為主糧的農田面積約為9億畝,相關的服務市場規模可達萬億級。麥飛科技已經打通上下游供應鏈,2017年和五家上游上市農藥公司合作,并組建了“麥飛農業”品牌的服務團隊。從2017年至今,以湖北為中心已服務了百萬畝次,總面積數約為數十萬畝。根據今年已有訂單,預期服務量可實現十倍以上的增長。除了湖北,2018年“麥飛農業”服務已經延伸輻射至江蘇和遼寧等地。
而針對國內農業實情,麥飛科技也有自己的思考。宮華澤認為,農村服務周期性屬性強,如果以互聯網平臺形式來做,用戶忠誠度不夠高。麥飛科技自建飛手團隊雖然模式較重,但可以和農戶產生重度交互。在掌握了農田和農戶資源后,未來自己變現或是和第三方合作抽成的增值業務,均可嘗試,比如在精準施藥的服務基礎上,提供精準施肥服務等。
不過由于服務鏈條較長,涉及到的參與方較多,麥飛科技需要開發一套合理的、可以使作業效率最大化的接單、分單、配藥系統。宮華澤表示,系統開發團隊來自京東,類比了快遞行業的接單分單流程。系統已上線,功能模塊還在不斷完善中。
麥飛科技成立于2016年底,現有研發人員近50人,地方服務團隊近100人,預期今年可擴張至150人左右。CEO宮華澤,遙感應用技術專業博士,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參與制定國家遙感數據產品產業化標準。聯合創始人&COO陳祺,武漢大學攝影測量與遙感科學碩士,曾服務于航天科技集團、阿里巴巴集團,任產品總監。CTO劉龍,中國科學院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博士,國家發改委遙感衛星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高級研究員。融資方面,麥飛科技已完成Pre-A輪融資,資金和資方沒有透露,下一輪融資隨后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