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國產軍事電影中,無人機可謂出盡風頭:它在《空天獵》里悄悄偵察對方陣地,在《戰狼2》里掃射人群,在《紅海行動》里直接報銷了一輛坦克!
電影中的無人機雖然酷炫,但是每架無人機都需要配備一名遙控人員,控制上百架無人機協同作戰似乎是個難以完成的任務。
但是,在2017年6月,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成功做到了119架固定翼無人機的集群協同飛行,成功演示了119架無人機的密集彈射、空中自主集結、多目的自動分組、自動編隊合圍等。這一實驗的重點,就是“集群智能”!
只需要一個人就可以操縱上百架無人機。
中國無人機集群協同飛行
什么是無人機集群?
無人機集群是由大量的無人機構成,可以是由完全相同的無人機組成,也可以是由紅外偵察無人機、雷達探測無人機、圖像偵察無人機、戰斗機、轟炸機等不同無人機組成。它們彼此間通過無線網絡等方式進行態勢共享與信息交互,相互協調合作完成任務分配、航跡規劃等。
在系統內,每個無人機都是一個智能體,具有獨立飛行、偵察等能力,而無人機群之間可通過無線網絡進行信息交互,無人機群與有人機或地面也存在信息交互,最終實現無人機群體的管理、群體間任務的分配、群體航跡的規劃及單無人機航跡的規劃等。
多無人機集群協同搜索
為更好的理解無人機集群系統,我們舉一個軍事對抗的例子:敵方有一個火炮陣地對我方造成嚴重威脅,必須將其摧毀。有人機雖然操作簡單,易于管理,可執行此任務,但體積較大,容易被雷達等設備發現而被擊毀,另一方面有人機成本較高(此處成本暫不包括飛行員傷亡所帶來的損失)。這時,無人機就要上場了!
為提高執行任務的成功率,利用小型無人機低成本優勢,可采取飽和式攻擊方案(雷達一次所能探測的數量有限,敵方一次所能攔截的數量也有限,飽和式攻擊是指通過增加無人機數量,使其超過敵方雷達所能探測上限或超過敵方一次所能攔截的上限,使部分無人機可滲透進敵方陣地),一次派出10~100架無人機。此外,多架無人機協同執行作戰任務,可以擴大探測、攻擊范圍,提高執行效率,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就是這個道理。
集群智能:向蜜蜂學習
動物界集群行為是指以群體的形式出現,目的是通過相互合作提高群體的利益,同時滿足自己的利益。
無人機集群技術正是源于自然、源于生活,最初的無人機集群概念起源于古老的昆蟲蜜蜂。
早在1億2千萬年前,蜜蜂就以集群的方式在地球上生活,每個蜂群由蜂王、工蜂、雄蜂組成,蜂王每個種群通常只有1只,工蜂數千至數萬不等,雄蜂略少。工蜂則負責日常采蜜、筑巢、保衛、飼養幼蟲等工作。
無人機群的操作手可類比于蜂群中的蜂王,負責操控整個無人機群;無人機群中的偵察機則更像勤勤懇懇的工蜂,偵查無人機負責偵查、探測任務,執行正常的作業任務,當危險來臨時,又可以充當戰斗機,與敵機進行作戰;無人機集群中的轟炸機、戰斗機則更像負責集群安全的兵蜂,轟炸無人機負責對敵方進行轟炸,戰斗機負責護衛群體安全與敵人正面作戰。
為降低無人機操作手的操作難度,實現1個操作手可輕松操作成百甚至上千架無人機,需要模擬生物的集群行為對這個無人機群進行管理。
要實現這個目地,首先需要設計集群管理控制器,通過設計控制算法,使這個群體能夠像蟻群、鳥群等自主去尋找火炮陣地,同時在飛行過程中,探測周圍的障礙物、雷達等威脅,并在機群內共享這些信息,使機群能夠自主的規劃出最佳飛行路線,避開威脅物,以最短時間到達目的地。在到達目的地后,根據各個無人機的功能,通過集群管理,給各個無人機分配不同的任務:
偵察機組負責偵察周邊環境、火炮陣地具體坐標等,然后將火炮陣地坐標及周邊環境信息發送給轟炸機組
轟炸機組根據火炮陣地坐標,規劃出最佳攻擊路徑,對火炮陣地及周邊威脅物進行轟炸摧毀。
戰斗機組負責周邊警戒、護航,防止敵機進行騷擾攔截。
當然除此之外還會有負責引誘、通信、干擾等用途的機組來共同完成此任務。
就如同一個球隊,有前鋒、中鋒、后衛、門衛,還有教練,他們共同組成了一個球隊,有負責排兵布陣出謀劃策的,有負責進攻的,也有負責守衛保護的,他們之間通過語言、手勢來彼此配合,提高團隊的戰斗力,戰勝對手。
而其中的涉及的關鍵技術有很多,主要包括整個無人機集群的管理、無人機集群的任務分配、無人機集群的航跡規劃、無人機集群間的信息交互等等。
近幾年,無人機行業發展迅猛。
無人機集群技術在軍事對抗領域已得到廣泛關注,其低成本、大規模、高智能的特性,使其在民事領域也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大規模協同工作方式將大大提高搜索效率、探測精度,為農林防護、搜索救援等贏取寶貴時間,同時提供準確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