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法國達索公司在其商業展會上正式展出了其第六代戰斗機(美標)產品模型,達索方面稱該機為NGF(下一代戰斗機)。從方案細節上來看,該機和先前第三方泄露的3D建模并無二致,和英國BAE系統公司的六代機方案也相去不遠,都是肋下進氣的三角翼布局,據達索公司宣傳片稱,該機將能夠在航母甲板上起飛,并指揮同為達索公司生產的“神經元”隱身無人機共同作戰。
達索“NGF”六代機模型/圖 來源網絡
必須強調的是,無論是先公布模型方案的英國BAE,還是后公布模型方案的法國達索,二者都沒有單獨研發一款“五代”(國標四代)戰斗機的經驗,而反過來說,有現役五代機的中國、美國、俄羅斯三國,倒是沒有把六代機當成一個概念推向外部市場。
這么一來,這些所謂“六代機”模型的可信度本身非常值得商榷。首先從概念來看,諸如F-22A和F-15C這種五代機和四代機間的對抗早有時日,但F-22A和F-35、乃至是不同國家的F-35之間的同型、異形五代機對抗才剛剛開始,距離總結出新需求還為時尚早。

F-35A合訓的F-15C戰斗機/圖 來源網絡
而從現在的各種紙面、PPT、模型方案來看,唯有“全向隱身”這一項能力被作為所有人認可的公因數,加入了六代機的概念當中。至于其它的,美國心心念念的“網絡中心戰”、英國曾提起過的“無控制面技術”、日本在多個PPT方案中反復提起的“光束能量武器”,有的是其它國家已經在五代機上實現的成果,還有的則還沒得到一致認可,整體分歧較第五代戰斗機要大得多。
“NGF”第六代戰斗機/圖 來源網絡
而從達索公布的,有限的NGF戰斗機模型細節來看,法國人距離領會世界戰斗機先進水平顯然還有些距離:單說這腹部兩側進氣道口使用的CARET設計吧,它的二元進氣道口雖然對超音速飛行有利,但雷達回波會在內側機身形成回波,對正面隱身需求造成較大的影響。因此,諸如中國殲-20和美國F-35都采用了無附面層DSI技術,杜絕進氣道內側造成的雷達回波。
若NGF戰斗機是一款和F-35齊平的第五代戰斗機,那它使用CARET進氣道倒沒什么——F-22A戰斗機同樣采用該技術。但達索對該機的定位是第六代戰斗機,這就未免有點貽笑大方的意思了。
“神經元”、“陣風”兩款戰斗機和“獵隼”公務機/圖 來源網絡
其次,作為NGF噱頭之一的,和“神經元”無人戰斗機并肩作戰的能力,其實也早已不是什么新聞。首先,美國人的“忠誠僚機”計劃已推進到生產階段,而“神經元”在經過六年的試飛之后依舊未見法國軍方首肯;其次,在全自主無人僚機也距離實用僅“臨門一腳”的當下,再去強調以遙控手段達成所謂的協同作戰能力,只能體現出達索的黔驢技窮。
航母上彈射起飛的NGF和“神經元”/圖 來源網絡
說到底,為了省錢,也因為F-35強大的沖擊力,歐洲各國根本沒能開發出一款屬于自己的五代機,客觀上的技術斷層已然形成。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各老牌防務廠商,從空中巴士到達索再到BAE,紛紛令自己的六代機方案粉墨登場,這樣的現象在外界看來也就只能用一句老話概括:“不能而示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