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飛控、導航、通信等技術的快速發展,無人機的應用已經愈發的普及和引人注目。
圖片從最早軍事領域的“秘密武器”,到如今工業和消費領域的“貼心伴侶”,無人機身份與所扮演角色的不斷增多,推動了其產業規模和銷量的急劇攀升。據最新數據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底,中國無人機產業規模已接近200億,登記在冊的無人機數量已有約28.5萬架,各類無人機型號達3700多個。
不斷增多的無人機數量和不斷拓展的無人機應用,雖然一方面推動了無人機產業的快速成長,滿足了越來越行業與人的無人機應用需求;但與此同時,另一方面也衍生出了不少的問題,比如無人機“黑飛”所帶來的擾航、隱私窺探、信息竊取、危險投遞、違法犯罪等等,不僅給人們的生活安全帶來了極大威脅,同時也嚴重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在這樣的背景下,加強無人機監管就變得十分重要。因此近兩年,我國政府從政策的角度出發,對無人機行業做出了諸多規范與限制,通過實名制注冊、劃定限飛區、加大懲治力度等方式,以期增強對無人機研發、銷售、購買和應用的管理,從而減少無人機黑飛現象,降低無人機應用風險。
與此同時,行業也開始推出越來越多的無人機培訓服務。相關無人機培訓機構開始如雨后春筍般頻繁冒出,截止2018年9月底,全國已270多家無人機駕駛培訓機構在正常運營。行業希望借助無人機培訓服務的開通和增加,讓無人機的發展、普及變得更加成熟與有序;通過更多無人機專業知識的傳播,讓更多人不僅愛用無人機,更愛“專業”的用無人機。
那么,在政府和行業都已付出努力的情況下,作為強化無人機監管的第三個主體,企業方又是如何做呢?我們總是強調,企業對于無人機的監管具有最直接作用,企業只有增強無人機技術和強化自身企業責任意識,才能讓無人機發展走上正軌。但具體該怎樣增強技術?又該怎樣強化意識呢?好在作為無人機發展的領航者,大疆給我做出了回答和表率。
11月1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大疆正在研發一種技術,能讓任何擁有智能手機的人都能跟蹤附近的無人機。大疆表示,這項追蹤技術將通過一款智能手機應用向公眾開放,只要利用Wi-Fi信號,用戶就可以通過這款應用識別附近無人機的識別碼,以及其位置、高度、速度和方向等。該技術目前正等待監管部門批準,預計2020年推出。
簡單來說,就是大疆正在研發一項旨在“增強安全、安保和內心安寧”的全新無人機監管技術。有了這項技術之后,普通人也能對附近1公里左右的無人機進行及時發現、監管和防范,并通過詳細的數據信息告訴你無人機的飛行有沒有問題。這無疑將是一項強大的民用武器,因為它將無人機的監管從專業機構和團體擴展到了全民參與,這對于無人機發展來說,顯然是一個福音。
而在此之前,針對專業的監管機構,大疆也曾提供過技術支持。2017年的時候,大疆推出了一套名為AeroScope的航拍機監管系統,該技術可以廣播無人機的序列號和高度等信息,以幫助相關部門監控單個機載無人機的下落。
大疆指出,AeroScope系統主要的作用是有效管理和監測民用無人機,以確保飛機飛行空域和航班安全。當無人機啟動后,AeroScope系統地圖可實時顯示無人機的方位、高度及注冊碼訊息,這相當于確定了飛手的身份。包括警方等管理部門在內,都可以透過這套系統取得這些信息,甚至是識別這些注冊飛手。此舉無疑滿足了各監管部門對無人機遙距辨識系統的迫切需求。
由此可見,大疆對于推動無人機產業更好發展的回答,不僅僅局限于如何研制出更好的無人機產品,也表現在如何增強無人機的監管技術和幫助相關主體進行管理。這是一個負責任、有擔當的企業才會給出的答復,未來我國其他的無人機企業或許還應繼續向大疆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