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6月29日,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網站轉發Texas National Security Review網站的評論文章,題為“Debunking the AI Arms Race Theory”,作者是該中心副總裁兼研究主任保羅·沙爾。文章指出,所謂的人工智能軍備競賽已成為新聞頭條的常見特征,但這種軍備競賽框架與現實不符。
2015 年,一群著名的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研究人員簽署了一封公開信,警告自主武器的危險性。他們寫道,“今天人類面臨的關鍵問題,是開始全球人工智能軍備競賽還是阻止它開始。如果軍事大國推進人工智能武器的發展,全球軍備競賽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今天,許多國家都在努力將人工智能應用于軍事優勢,“人工智能軍備競賽”一詞已成為人工智能軍事化的批評者和支持者的口號。2018 年,時任國防部長副部長的邁克爾·格里芬呼吁美國加大對人工智能的投資,他說:“可能會出現人工智能軍備競賽,但我們還沒有參與其中”。在 2020 年《連線》雜志的文章中,時任美國空軍首席采辦官的威爾·羅珀警告說,在“與中國的數字軍備競賽”中存在落后的風險。
所謂的人工智能軍備競賽已成為新聞頭條的常見特征,但這種軍備競賽框架與現實不符。雖然各國顯然都在競相開發并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軍事,但這種競爭的特點并不符合軍備競賽的傳統定義。盡管如此,軍事人工智能競爭確實存在風險。軍事人工智能的廣泛采用,可能會造成戰爭以導致人類控制減少這種方式演進,并且在能夠管理升級和結束戰爭方面,會使戰爭變得更快、更暴力和更具挑戰性。此外,搶在競爭對手之前部署人工智能系統的“競賽”,可能會導致各國在測試方面走捷徑,從而導致部署不安全的人工智能系統,這些系統有可能導致意外升級或破壞事故風險。即使對“人工智能軍備競賽”的擔憂被夸大了,軍事人工智能競爭也會帶來真正的風險,各國應注意到這一點。各國可以采取具體步驟來減輕其中一些危險。
當前的軍事人工智能競賽不是“軍備競賽”
正如希瑟·羅夫 (Heather Roff) 所寫,這種軍備競賽框架“歪曲了國家之間正在進行的競爭”。首先,人工智能不是武器。人工智能是一種具有無數應用的通用賦能技術。它不像導彈或坦克。它更像是電力、內燃機或計算機網絡。人工智能等通用技術在許多行業都有應用。《連線》雜志的聯合創始人凱文·凱利 (Kevin Kelly) 辯稱,它“將使惰性物體充滿活力,就像一個多世紀前的電力一樣。我們現在要認識到以前所做的一切”。
各國很可能正處于在一系列行業中采用人工智能的技術競賽。人工智能將有助于提高經濟生產力,進而提高經濟和軍事實力。在工業革命期間,工業技術的先行者顯著增強了國力。1830-1890年,作為早期工業化國家的英國和德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了一番多,而工業化落后的俄羅斯在這 60 年間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增加了7%。這些技術優勢導致經濟和軍事實力增強,尤其是歐洲相對于世界其它地區。1790 年,歐洲(總體)、中國和印度(包括現在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在全球制造業產出中所占份額大致相同,歐洲和印度各占全球制造業產出的四分之一左右,中國約占全球制造業產出的三分之一。它們當時的人均工業化水平大致相當。但是工業革命使歐洲的經濟生產力飛漲。到 1900 年,歐洲總共控制了全球制造業產出的 62%,而中國僅占 6%,印度不到 2%。這些經濟優勢轉化為軍事力量。到 1914 年,歐洲人占領或控制了世界陸地面積的 80%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