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最近關注我軍海軍發展的軍迷們,企盼的肯定都是江南造船廠那艘大船的下水;這固然是我軍歷史上一個重要節點不錯,但海軍其他方向的發展也一樣是值得關注的,比如上月末在黃埔造船廠開工的我軍首艘大型無人作戰艇就非常有意思,按照公開的相關資料,這也是國內最先進的大型無人艇。
從外形上看,這個三體設計就頗有一種縮小版本的美國海軍獨立級瀕海戰斗艦與DDG-1000型驅逐艦混血的樣子,采用了后傾式的穿浪艦艏,高度隱身的設計,一個相對于艦體規模而言相當寬大的艦橋;以及利用三體結構撐起來的巨大的尾部直升機甲板。從這個背景示意圖的外形上看,就是我軍之前在防務展上展出的一款300噸級無人多用途水面作戰艦艇的自用版本。
從這個設計上我們也能看出來,這艘新開工的無人艦艇在態勢感知上的配置是非常高的,艦橋上至少安裝了4面相控陣,就這個噸位來看大概在艦只造價當中占比就不會很低了,另外還在艦尾設置了直升機起降甲板,顯然是給無人直升機準備的,那機庫自然也就要給配上了;從之前在防務展上展出的模型所說的多功能,以及類似聲吶的結構來看,該船應該是有拖曳式聲吶,具備對潛探測能力的,這也應該是預留了航空作業能力的原因:用來對潛探測和對潛作戰。
當然與相當高配的態勢感知能力,四面盾加直升機的船電卻并沒有垂發等等武器系統,只有艇艏安裝的一座武器站,上面安裝了一門機炮以及數發輕型導彈發射架。從示意圖上看側面可能是還有那么數個內藏式魚雷發射管;至于說這種除了沒法確定是否存在的反潛武器系統外,只有一個遙控武器站,安裝一門機炮和數發單兵彈,頂多就能打打海盜水平的武裝到底有什么用?那只能說我軍又不是靠這種東西來打火力輸出的,這只是一個在第一線存在,用來與衛星,有人艦艇和飛機一起搜索發現監視目標的平臺而已,避免大型裝備在高風險地區可能遭受的損失。
這和美軍最近在發展的無人艦艇作戰平臺,以及分布式殺傷的相關概念實際上是類似的;他們是認為現在我軍的反介入作戰能力之下,讓有人艦艇進入距離我國海岸線太近的距離是非常危險的,必須利用無人艦艇來進行這種高危的抵近任務,尋找偵查我軍的相關目標,然后引導周邊的其他無人艦只或者后方的有人艦艇發動打擊就好。
對我軍來講要執行的任務可能就要更復雜一點,首先當然也有與美國的分布式殺傷類似的意圖,就是在實戰環境之下作為一種前沿的情報節點存在;我們過去就解釋過,單純的依靠衛星去引導火箭軍等遠程火力作戰是非常不可靠的,必須利用飛機與艦艇等方式進行補充與確認,這就會面臨與美國海軍類似的問題:這種抵近的行動實在是太危險了。而交給這種具備遠洋能力的無人艦艇就不一樣了;這種艦艇本身規模就不大,配合隱身設計之后是非常難以發現的目標,而安裝的有源相控陣雷達以及其他的態勢感知設備,又能有效的作為補充手段,發現敵人的飛機,乃至是直接找到水面艦艇編隊。
所以他沒有重火力也就不重要了,對它來說用來承擔打擊任務的火力,是來自遙遠后方的火箭軍反艦彈道導彈們,以及055與052D這些驅逐艦上的艦載高超;而這種無人艦艇嘛,負責幫助他們找到目標,給導彈提供火控指引就可以了;這樣一來,能給我軍的以火箭軍為核心的遠程反艦作戰,帶來巨大的效能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