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自主研發的“隱形機翼飛行試驗平臺”原型機在印度南部卡納塔克邦航空測試場完成首飛。
據了解,這款原型機由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下屬航空機構研發,采用飛翼構型,起飛重量約1噸。測試中,原型機完成所有基礎飛行課目,包括起飛、航路點轉向、全自動模式下平穩著陸等。
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表示,“隱形機翼飛行試驗平臺”原型機采用一臺俄羅斯制造的“土星”36MT渦輪風扇發動機,機身、起落架、航電設備和全套飛行控制軟件由印度自主研發。該組織表示:“這次飛行測試驗證了無人駕駛飛行器的關鍵技術,標志著印度在這一領域邁出自主發展的關鍵一步。”
近年來,印度在向國外購買無人機的同時,嘗試自主研發無人機,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動本國無人機產業的發展。2021年,印度民航部門先后發布《無人飛行器系統規則》《無人飛行器規則》,放開此前諸多限制條件,為發展本土無人機產業提供便利。另外,印度政府還頒布了“生產掛鉤激勵政策”,通過立項補貼、稅收優惠等手段,鼓勵無人機硬件制造商與軟件開發商拓展研發領域,開展相關項目研究和生產。
據印度媒體報道,此次試飛成功后,至少還需要進行10次飛行才能完成平臺測試。如果順利的話,印度將基于“隱形機翼飛行試驗平臺”自主開發無人作戰監視平臺。
早在2021年10月,印度發布“隱形機翼飛行試驗平臺”首飛消息后,美國“動力”網站“戰區”欄目曾發表文章指出,有關印度“隱形機翼飛行試驗平臺”項目的公開信息不多,印度防務網站曾在十多年前首次披露該項目的存在,并于2018年發布其模型照片,稱該項目旨在為印度打造一款隱形無人機,具備遠程作戰能力。
該報道指出,目前,印度空軍正面臨有人駕駛戰斗機老化嚴重和作戰中隊數量減少等問題,“隱形機翼飛行試驗平臺”項目的順利推進,有利于減輕印度空軍的壓力。然而,該項目可能面臨與印度五代機項目爭奪資金的尷尬,后者是印度國防部重點推進項目,將使印度無人機項目在爭取預算過程中處于不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