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顯示器咫尺見方,盡覽我國萬里海疆。當記者走進國家海洋局海域管理技術重點實驗室,便充分感受到我國海域管理信息化頂級“駕駛艙”的科技力量。
“這是實驗室重點攻關的基于人機交互的多時相遙感影像圍填海自動識別技術。如果某海域發生了沒有確權的圍填海行為,通過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和地面監測采集的數據實時對比,系統會第一時間報警。”技術人員邊在電腦上演示系統功能邊介紹說。“該技術不僅大大縮減了地面監測的人工調查成本,更縮短了海域使用變化監測的反應時間,真正實現了海域使用管理的實時在線監測。”
實驗室自成立以來,為我國海域管理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技術服務工作,并努力打造成為國家海洋局海域管理的核心技術支撐和管理工作業務化平臺。其中,海域動態監視監測與信息集成關鍵技術研究是該實驗室一項重點攻關項目。
與記者想象的布滿各種高精尖儀器設備的實驗室不同,該項目實驗室更像一個寫字樓辦公間。技術人員都在各自的電腦前忙碌地收集著各種海域管理數據,對我國海域動態監視監測管理系統這張“藍色天網”進行著各種技術維護和研發工作。如今,這張網不僅能看得更遠、辨得更清,對事件反應時間也更快,服務功能也進一步完善。現在,我國海域功能劃分、區域用海規劃、海域使用情況、監視監測成果等信息均可以通過這套系統監測到。
這一切都要歸功于實驗室技術人員的辛苦與付出。為了讓我國海域動態監視監測管理系統操作更便捷、顯示更準確,除了日常的IT技術編程外,海量的歷史數據整理和新數據收集也是科研人員每天的工作。“平時實驗室的人并不多,很多人都外出做試驗去了。”一名技術人員為記者介紹著情況,一陣匆忙的腳步聲突然打破了實驗室的寧靜。原來是無人機“駕駛員”王飛回來了,他最近正在為無人機試飛緊張地做著準備。
據實驗室無人機遙感監測技術工程師王飛介紹,為彌補衛星遙感、航空遙感、現場監視等手段的不足和限制,實驗室在沿海各地海域實施無人機遙感監測,以增強監測的機動性、獲取高分辨率的數據。
目前,實驗室使用的無人機都是中短航時的,飛行時間相對較短,比較適合小面積用海監測。今年,實驗室即將開展長航時無人機監測工作,其作業時間長、速度快,適合大面積用海監測及離岸較遠的海域監測,通過不同機型的搭配可以有效應對海域使用管理常態化或突發事件的機動監測工作。作為一種新型遙感監測平臺,無人機遙感結合衛星遙感、有人機航空遙感以及現場監測等常規監測手段,有望形成多層次空間、立體的海域監管模式,將有效提高我國海域使用監測與評價技術水平。(汪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