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為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院長
本文摘自《測繪地理信息藍皮書》之《新常態下的測繪地理信息研究報告(2015)》
漢·劉向《說苑·談叢》云:“謀先事則昌,事先謀則亡”。認識新形勢,謀劃新思路,是自古以來成就事業的基本方法。當前,測繪地理信息事業受到中央和國家層面高度重視,經濟社會戰略轉型、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對基礎測繪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的經濟發展空間不斷拓展,生態環境保護與重大事件處理都對基礎測繪提出了新的需求。面對新常態、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在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的帶領下,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簡稱北京院)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意見》、《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全面深化改革的實施意見》、《全國基礎測繪中長期規劃綱要(2015-2030年)》為指導,正確認識新常態,主動適應新常態,轉變觀念,順應形勢,組織團隊,積極開展了北京市新型基礎測繪體系建設的思考與研究。通過結合北京院測繪地理信息工作實際情況,依靠院科技、生產、研發、管理等部門的專家力量,初步提出了適應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型基礎測繪體系建設的戰略構想。
新型基礎測繪提出的背景
(一)新型基礎測繪的提出
2014年10月,《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全面深化改革的實施意見》正式出臺,確立了六大體系和六大能力的目標任務,首次提出了建設新型基礎測繪體系。2015年,是測繪地理信息改革發展、轉型升級的關鍵一年,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印發的《2015年測繪地理信息工作要點》明確了7個方面重點工作,其中再次提出:要加強新型基礎測繪研究,進一步明確新型基礎測繪的具體內涵、建設目標、重點任務、力量布局和體制機制。國務院關于《全國基礎測繪中長期規劃綱要(2015-2030年)》的批復中,要求認真組織實施該項規劃,到2020年,建立起高效協調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營造較為完善的政策和法制環境,形成以基礎地理信息獲取立體化實時化、處理自動化智能化、服務網絡化社會化為特征的信息化測繪體系,全面建成結構完整、功能完備的數字地理空間框架。批復進一步確定了2030年全面建成新型基礎測繪體系的目標,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多層次、全方位基礎測繪服務。新型基礎測繪的概念和特點日趨明確,基礎測繪迎來了改革與轉型的重大機遇期。
(二)新型基礎測繪的特點
新型基礎測繪是對傳統基礎測繪的繼承和發揚,與傳統基礎測繪相比具備“全球覆蓋、海陸兼顧、聯動更新、按需服務、開放共享”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6個方面的“新”:
工作范圍“新”:由原來的我國陸地國土,拓展延伸到海洋、周邊乃至全球。
工作重點“新”:由大地測量、地形圖測繪、基礎地理數據采集等逐步轉變為測繪基準運維與服務、基礎地理信息動態更新、海洋和全球地理信息獲取、基礎地理信息應用服務等為主。
技術手段“新”:改變了傳統的大地測量、航空攝影測量及地圖制圖技術,廣泛采用衛星導航定位、遙感、地理信息、互聯網或物聯網、大數據等先進的技術手段。
組織模式“新”:由原來按照大地測量、航空攝影測量、地圖制圖等工序生產組織模式,轉變為測繪技術一體化集成、國家和地方分工協同、測繪系統與專業部門信息共享協作等方式。
成果形式“新”:由提供傳統的大地測量控制點成果,轉變為可提供高精度的實時測繪基準定位、高精度大地水準面等;由原來提供不同比例尺地形圖或“4D”數據產品,轉變為可提供按需定制地形圖、專題圖、內容豐富的高精度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由原來只能提供國內陸地范圍基礎地理信息,轉變為可提供海洋和全球范圍的數據;由原來只能提供版本式基礎地理數據,轉變為可提供多時態的增量數據。
服務方式“新”:由原來只能提供模擬地形圖或數據產品,轉變為提供網絡化的數據下載、地圖服務、平臺服務、衛星導航定位服務,以及多種形式的定制服務等。
更多信息請瀏覽測繪發展研究中心門戶網站(http://fazhan.sbsm.gov.cn/),謝謝!
新浪微博ID:測繪地信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