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題組成員為:董振寧,高德軟件有限公司技術副總裁;王宇靜、周琦、方興,高德軟件有限公司。
一、IT到DT時代的變革
當下,互聯網技術已深入人們生活的各行各業,正在推動著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轉換。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大數據的采集與應用變得愈發普及,各類新形式的大數據創新成果與實踐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數據的開放、分享與加速流轉,將為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說:中國正在從IT(信息技術)時代走向DT(數據技術)時代。
在IT時代,每個用戶僅僅是數據的使用者,用戶通過Internet瀏覽網頁、購物、搜索,得到對應的反饋結果,主要是用戶單向地尋找和使用數據。而用戶在互聯網上瀏覽的網頁、搜索的關鍵字、購物的記錄等海量用戶數據并沒有被有效地收集和發揮價值。在這個階段,互聯網是工具,而數據只是結果。雖然互聯網科技極大提升了許多傳統行業的運營效率,但數據更深層次的潛力還沒有被完全挖掘出來,它們分散在網上網下的各個角落,處于“沉睡狀態”。
進入DT時代后,各種用戶留下一切“足跡”與喜好逐漸得到企業的重視,開始被有效的保存與利用,每個用戶在使用數據的同時,也創造和貢獻著數據。沉睡數據的覺醒,不僅大大豐富了信息本身,更能挖掘出許多過去被忽略的價值,產生全新的服務模式。數據不再僅是結果與工具,更是一種新的核心資產。初看起來,這兩者之間似乎是一種技術的差異,但實際上是思想觀念的升華。這種轉變背后,數據重構了社會供需,潛移默化地將我們導向新一輪的經濟變革。這同時也是產業的大勢所趨,特別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手機、智能手表等各種可穿戴設備的普及,一種更加普及,更加廣泛的生態正在逐漸形成,每個人都在創造和貢獻自己的數據,完善基于互聯網的大數據庫,也享受著大數據分析的成果,從而獲得全新的、適用于自身需求的信息和服務,實現真正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二、DT時代下的高德交通大數據
(一)交通行業在DT時代下的變革
對于交通行業來說,DT時代與IT時代的主要區別在于信息的快速共享和更智慧地解決公眾出行問題。在IT時代,城市交通信息化建設僅是中心式的控制與管理系統設計,把信息單向地傳遞給路上行駛的車和人,而系統和人之間缺乏交互反饋,比較低效;而在DT時代,我們可以通過大數據手段解決信息流通的不平等、不通暢問題,把交通系統、車、人連接在一起,既疏通了信息的傳遞和交互反饋,同時也為決策奠定了數據支撐,為解決城市交通問題,創建智慧城市提供了可能。

圖1 DT時代的交通生產
如圖1所示,IT與DT對于交通系統的核心的區別我們認為是以下這兩點:
1. 解決的核心問題區別。IT過去繁榮的十年,實質上是信息革命的十年,解決的最重要問題是用戶獲取信息的不對稱——通過工具豐富信息總量,并降低獲取門檻,消除信息鴻溝,使人人都能從中獲益。這是過去十年IT技術改變全世界、改變國人生活方式的重要原因。以交通管理為例,過去十年IT建設取得非常大的進展,今天駕駛者們可以在各個主要道路看見交通信息提示牌——當車還未行駛至三環時,就可以看到這條路上是不是擁堵;管理中心可以通過遠程控制調整每一個路口的紅綠燈變化,查看每個攝像頭的視野,提供強大的信息與管理能力。但歸根結底,這些僅僅還是IT時代的應用,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交通擁堵問題。從DT的角度來講,解決的核心問題不再是信息的不對稱,而是供需的不平衡,通過數據發現僅憑借觀察難以發現的問題,并提供解決智慧方案與調整措施,解放人類大腦來提升效率。
2. 第二個區別,體現在業務的部署方式上。IT時代,信息發布者和信息使用者一般是不同的實體。比如交通管理部門是信息發布者,用戶獲取信息是信息的使用者。想要改善交通服務,靠的基本上就是信息發布者的個體能力與單打獨斗,其成本和難度可想而知。但是到了DT時代,每一個使用交通大數據的使用者也是交通大數據的貢獻者,也就是說真正實現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目前,高德除了投入專業數據采集設備之外,還能夠發動社會化力量,使得公眾成為實時、動態的交通路況信息提供者,他們的這些數據經過大數據的實時處理后,能夠更加準確實時的反應道路的狀態,從而為用戶規劃出更加智慧與有效的行駛方案,讓所有的數據貢獻者從中獲益。
(二)高德交通大數據在DT時代下的優勢
作為領先的數字地圖、導航和位置服務解決方案提供商,高德地圖導航產品超3億用戶出行數據,同時高德掌握了大量的行業運營車輛GPS數據。另外,隨著與全國各大交通管理部門合作,獲得各城市一手權威數據,融合形成“高德交通大數據云”。高德出行大數據在交通領域具有領先的大數據優勢和技術積累,主要體系在以下三個方面:
1. DT時代的眾包模式。高德地圖是國內領先的手機地圖和車載地圖應用服務商,高德利用互聯網眾包模式創新性發動社會化的力量采集交通數據,實現了DT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交通信息共享模式,這種互聯網模式的交通數據采集成本只有政府交通部門投入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但交通數據采集覆蓋率更廣、數據質量更高。目前,高德交通大數據月均采集覆蓋里程超過110億公里,而社會化公共數據在總里程的占比高達78%;其中,來自移動終端里程占比40%,車聯網車載終端里程占比超38%。
2. 路況覆蓋率高。高德交通大數據基于公眾和行業數據的海量數據收集,已成為國內首家唯一能覆蓋全國路況的地圖軟件。目前,除南沙群島、三沙市等個別城市外,高德地圖實時路況已覆蓋全國所有城市,覆蓋道路里程超過200萬公里,其中城際高速、國省道覆蓋率高達99%以上,城區主干道百分比超過95%。
3. 海量的數據積累與算法優勢。高德從08年開始致力于實時交通服務工作,在此期間積累了大量的歷史出行數據,12年的專業及互聯網大數據算法積累。同時,依托阿里云ODPS為交通大數據挖掘提供扎實的數據基礎。
本文摘自《測繪地理信息藍皮書》之《新常態下的測繪地理信息研究報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