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植保無人機行業發展障礙分析)
中投顧問在《2016-2020年中國植保無人機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提到,20世紀50年代,我國開始開展航空施藥技術的研究和應用,2004年由科技部863計劃、農業部南京農機化所等開始對無人機植保進行研究和推廣;2007年我國第一架工程型植保無人直升機的產業化探索;近兩年全國范圍內的推廣試用。
近年來隨著民用無人機的發展,植保無人機也開始“飛”入尋常百姓家。隨著土地流轉規模的擴大,我國植保無人機產業存在著近千億元的潛在市場。雖然國內植保無人機發展前景可觀,但目前發展仍面臨諸多障礙。
一、植保無人機價格令人望而卻步
價格是當前阻礙絕大多數農業大戶使用植保無人機的關鍵因素之一。目前,國內多數省份尤其是在農業規模化生產條件較好的北方平原地區,植保無人機開始嘗試使用,但是能夠享受到“農機補貼”的省份卻寥寥無幾,一些潛在客戶面對高額價格望而卻步。國內植保無人機制造商多達100余家,其產品價格參差不齊,但基本保持在5萬至20萬不等。
為此,農業人士希望政府在機械購置上給予補貼;植保無人機企業則希望政府在資金和場地、稅收等方面予以更多支持。
二、植保無人機配套服務滯后
目前我國植保無人機在實際應用中存在一大瓶頸,“行業實力不均,配套服務不足”。首先,近年來民用無人機逐漸興起,全國各地均有植保無人機制造企業,但相關配套的產業鏈分布地區不均,因而農戶在植保無人機使用過程中如遇到產品部件損毀等問題,不能及時得到維修或者是維修時間成本很高。其次,植保無人機保險服務近年剛剛興起,不像汽車行業保險業務那樣成熟,還需要不斷完善。
三、行業標準不完善
我國植保無人機產業已經起步,但是目前業內并無明確的行業標準,包括無人機自身技術、性能標準和植保標準。這就使得無人機企業魚目混雜,同時政府也無法出臺確切的支持和扶持政策。目前我國明確出臺有關民用無人機相關技術標準的省份屈指可數,僅有深圳對于各種業務類型的民用無人機制定了較為完備的標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