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事實表明,無人技術和無人系統對戰爭形態的影響已經走過量變階段,正處于質變的臨界點,無人化戰爭漸行漸近。應通過以下三條基本途徑,發展運用無人系統戰法。
將無人系統融入聯合作戰體系。未來無人化戰爭仍是體系與體系的對抗。無人系統只有與其他各類武器配合使用、緊密協同,融入聯合作戰體系,才能充分發揮整體作戰的威力。應注重無人化作戰與電子戰、火力戰、特種戰、網絡戰等其他作戰樣式的配合,無人化作戰力量與航空兵、導彈兵、電子對抗兵、炮兵、網絡兵等其他作戰力量的配合,充分發揮無人系統在“偵察—誘騙—干擾—引導—突擊”緊密銜接的信息火力一體戰中的作用。
無人系統融入聯合作戰體系已有成功先例。1982年以敘貝卡谷地之戰中,以軍先用“猛犬”“偵察兵”偵察無人機和無人靶機實施偵察監視和充當誘餌,在引誘敘軍雷達發現、鎖定目標的同時,無人機將偵察到的敘軍雷達頻率、位置坐標等目標信息,傳給后方E-2C預警機和“狼”式地對地導彈,預警機再將信息分發給F-4戰機。在“狼”式導彈和F-4戰機發射的“百舌鳥”反輻射導彈的雙重打擊下,敘軍雷達被全部摧毀。緊接著以軍幾十架F-15、F-16戰機撲向敘軍陣地,幾個波次就徹底摧毀了敘軍苦心經營多年的防空體系。此戰以軍創造性地把無人機融入聯合作戰體系,運用得可謂出神入化、天衣無縫,堪稱無人化作戰史上的經典戰例。
加強無人系統與有人武器的協同。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無人系統仍要與有人武器相互取長補短、協同作戰。美軍將無人系統控制方式遞進劃分為人類直接操作模式、人類協助模式、人類授權模式、混合—倡議模式、完全自主模式、機器自適應模式。每一種模式的升級都會帶來無人系統作戰運用方式的極大改變。在第一種模式中,無人系統和操作人員通常采取一對一編組,獨立執行任務。發展到第二、第三、第四種模式時,無人系統適合與有人武器混合編組進行協同作戰。
美軍預測,在2015—2020年間,美軍無人機系統和無人車輛系統可能達到與有人駕駛系統在作戰中相互協同的水平。2014年6月,美國陸軍“阿帕奇”武裝直升機進行了最新升級,使其飛行員能夠切換操控附近的“灰鷹”“影子”等無人機,持續觀察無人機拍攝的實時畫面,達成有人和無人平臺間的協同。美海軍提出了由F-35戰斗機引導多架隱形無人機遂行超視距、網絡化空中打擊和空戰的戰法。法國也試驗了由“陣風”戰斗機作為指揮機,控制4—5架“神經元”隱形無人機進行協同作戰,以充分發揮后者的隱身性能和機載傳感器作用,在有人戰斗機前方進行偵察和先期攻擊。
無人系統之間要能自協同。隨著無人系統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多數有人武器將逐步被無人系統取代并退出戰場,作戰方法隨之創新發展。當無人系統智能化程度提高到一定水平時,就可考慮構建無人系統集群實施自協同作戰。美軍已多次進行無人機協同作戰實驗,初步具備了組織無人機群實施戰術攻擊的能力,例如,美國空軍就提出了“復眼”“蜂群”兩種無人機協同戰法。“復眼”戰術是偵察無人機協同戰法,通過一次部署7套以上無人機形成集群,各平臺由數據鏈和衛星通信相互鏈接,通過加掛雷達、光電等不同偵察載荷,多種手段組合使用,一次性完成綜合性情報偵察,實現“復眼”功能。其優點是各平臺功能比較簡單,控制相對容易;各平臺小巧而分散,敵人難以全部定位摧毀,且攻擊代價較高;即使單個平臺損毀,對整個集群性能的影響較小,可保障連續完整地獲取戰場態勢。“蜂群”戰術是攻擊無人機的協同戰法,加掛導彈、制導炸彈的無人機群,通過數據鏈或衛星通信獲得同一目標群坐標,并對其實施飽和攻擊,形成可遮蔽一定空域的火力群——“蜂群”。“蜂群”戰術有利于突破敵防御嚴密的防空體系,敵方很難對“蜂群”飽和攻擊實施有效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