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為了考察長江南京段江豚相關信息,南京長江江豚科學考察啟動,由于江豚行蹤難以掌控,所以這次考察借助了無人機等監測技術,效果彰顯。

科考船在長江上進行巡察。
本次科學考察由市農委和南師大生命科學學院聯合開展。南師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南京江豚保護協會會長楊光擔任考察隊的負責人。楊光帶領的團隊曾圍繞鯨豚類生態學、遺傳學、進化與保護生物學等方面開展了長期深入的研究。他告訴記者,本次科考將準確掌握南京長江江豚的種群現狀,深入了解保護區內江豚的數量、分布、活動規律、棲息地質量及其選擇利用、水生生物資源、人類活動等信息。
昨天上午,記者跟隨科考船在長江上進行巡察,遺憾的是,一個多小時內,未發現任何江豚的行蹤。對人類來說,江豚“神出鬼沒”,很難掌握它們的行蹤,接下來科考隊將以怎樣的方式對江豚進行考察呢?楊光說,在前期預調查和初步野外觀測的基礎上,將應用目前國際鯨豚類野外調查普遍使用的方式,包括船只路線調查、照相和視頻識別、定點觀察、問卷調查,以及無人機航拍等新型野外調查與監測技術。
調查將持續兩年時間,這將是長江南京段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調查最全面的一次區域性鯨豚類科學調查。市農委有關負責人說,本次科考所獲得的信息將為科學保護江豚提供依據和對策,從而制定和實施針對性的保護與管理措施。
長江南京段現存約40頭江豚
長江南京段有多少頭江豚,南京已經采取了哪些保護措施?昨天,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南師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楊光告訴記者,長江南京段棲息著一個穩定的江豚群體,南京也是長江流域唯一能在市區觀測到江豚的城市。業內人士估計,長江南京段現存的江豚數量在40頭左右,但最終的數據還有待此次科考的結果。
對于江豚的保護,農業部發布的《長江江豚拯救行動計劃》中提出,分為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人工飼養3種方式。南京目前采取的是就地保護。“從保護生物學角度來講,就地保護是物種保護的最優選擇。”楊光說,江豚的就地保護是當前保護工作的最核心內容,也是終極目標。在省市兩級政府的積極推動下,2014年10月,南京長江江豚自然保護區成立,保護區西起江寧區新生洲,與馬鞍山市相鄰,東至南京長江大橋,規劃總面積86.92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面積30.25平方公里,緩沖區面積23.66平方公里,實驗區面積33.01平方公里。
為了對江豚進行就地保護,近年來南京采取了很多措施。市農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南京嚴格控制保護區內新建港口碼頭數量,同時將保護區內的100多戶漁民逐步遷出,最終實現在保護區內徹底禁漁。南京已連續14年開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動,修復水域生態環境。不久前公布的2016年農業部組織的保護區專項評比考核結果中,南京長江江豚自然保護區綜合得分129分,在全國50個省級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中名列第二。
江豚比大熊貓還稀少
新聞鏈接
作為全球唯一的淡水江豚,長江江豚目前數量比大熊貓還稀少。此前有調查稱,整個長江的江豚數量不足千頭。南京江豚保護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長江江豚俗稱“江豬”,為國家二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成年體長平均為1.2—1.6米,壽命約20年。其吻部短圓,看起來就像一直在微笑。江豚很聰明,智力相當于大猩猩。江豚繁殖率很低,每胎只產一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