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無人機的這片“藍海”早已被世人看穿,其200多家無人機企業“獻身”于此就是鐵證。但是,對于這個新事物,將給傳統農業帶來怎樣的顛覆性變革,目前還不夠清晰明了。同時,市場風云多變幻,2016年的競相火拼與2017年的行業洗牌,已經讓多數企業生存非常艱危了。
有業內人士表示,在2017年里,業內企業窮極一切終不能扭虧為盈,甚至有三分之一的植保無人機企業瀕臨破產,那么,讓人心塞的虧本點又是什么?同時,極飛的自建植保服務隊模式與大疆的硬件銷售思路愈發活躍,且新品低價進入市場的勢頭強勁,并與一批躬耕已久的植保無人機企業形成了相對領跑的趨勢,由此來看,是不是植保領域的創業窗口已經關閉了?此外,眾企業哄搶千億蛋糕之下,后來者還有沒有輾轉騰挪的市場空間呢?
做企業,當以最大程度上規避安全風險為第一要務。那么,蘇穎在2016年闖入植保無人機行業是否明智呢?據她透露,在清查了行業虧本點之后,她已經有了一把開啟千億級市場的發財鑰匙。
中交遙感載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蘇穎∕圖 來源中交遙感
蘇穎,現任中交遙感載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交遙感)董事長。目前,中交遙感已經相繼成立了數個子公司,分別承擔著無人機整機、管制設備、監管平臺的研發以及航空文化普及等項目。在2018年,中交遙感將在業務板塊優化升維的基礎上,繼續突出農林植保、反制設備、監管平臺三大業務主項。
操作空間:市場已成形但并不成熟
“無人機在植保領域的相對成熟是市場、政策、技術各個因素疊加的結果。”蘇穎笑著說,“‘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我們后來者應該向拓荒者致敬,因為他們在冬天里耕耘,比如我們江蘇的漢和航空已經開拓了十年,中交遙感從2016年才進入植保領域,可以說‘雖晚未遲’。”
蘇穎表示,自己對植保領域的深耕抱有很大信心。其原因在于,她培育了一批具有多年經驗與多方資源的技術達人與運營精英,對于她的團隊,蘇穎本人有一個很好的比喻,稱之為“上通天,下通地,中間通空氣”的虎狼之師。
專家指出,當前勞動力結構性短缺與土地流轉對先進植保機械的需求遠勝以往,而且全國統防統治和專業化防治日漸普及并得到了各個層面的響應。另外,從植保無人機的產品周期來看,已經經歷了實驗、培育、局部放量等階段,收割訂單的快速增長期已在眼前。
所以,蘇穎認為中交遙感的進入“火候”剛剛好。
那么,在2017年植保無人機保有量一萬臺左右之下,市場是否就此成熟了呢?蘇穎并不以為然。
數據顯示,植保無人機在中國農田的覆蓋率為僅為2%左右,相比日本的50%,無人機在中國農業產業中并不普及。
農歷年臨近,業界展開了對2018年的市場預判,有人說會尸橫遍野,原因在于多年不盈利的企業恐怕撐不住了;也有人說會高速增長,理由是國補的進一步落地與市場的多年培育,會引發資本的再度瘋狂助推。
對此,蘇穎言稱自己是持中的。
記者觀察到,前段時間的極飛、大疆的新品均以相對低價進入市場。1月30日,漢和的新品發布會上,首次推出多旋翼植物無人機“新物種”金星一號,并以“新主流價格帶加速普及科技紅利”。
對此,蘇穎認為,低價意味著植保無人機更多的進入田間地頭,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它改變的力量,總體來說是正向推動力較強,也許對行業是件好事。
與此同時,據《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征求意見稿)》表述,對符合條件的植保無人機給予了特殊政策,包括配置特許空域、免予計劃申請等。相信在新的政策落地及助推下,植保無人機的發展和規模或將迎來爆發期。
技術迭代:噴灑效率高但效果值得商榷
“說起植保,很多人的注意力在會不會飛和作業快不快上,但往往忽視了噴灑的質量和效果。”蘇穎說,“讓農戶真正接受植保無人機,其實并不難,他們也樂意去嘗試。因為,就像有了聯合收割機,農民再也不愿拿著鐮刀收麥子一樣。”
業內人士表示,相較植保市場的利好,植保無人機成敗的關鍵,在于品質是不是過硬。
所以,在蘇穎看來,包括所有企業的植保無人機在內,仍然有很多難題待解。
首先,再均勻科學的噴頭布點方式,終逃不過風場對它的干擾,而且抗風性與穿透力方面尚未出現有效地解決方案。
張小玉對此有過精彩的判讀。他指出,飛防植保要回歸效果本質,不管從航模玩家還是農資人哪個角度來看,這都將會是行業發展的趨勢;植保無人機將會在其噴灑系統方面有技術和思維的突破,雖然現在植保無人機研發的領導企業分別從不同方面進一步優化噴灑性能,但是這些遠遠不夠。
其次,載重與續航時間的突破不易。
據一位資深飛手介紹,現在的植保無人機載重一般在5—20 kg 之間,需頻繁的起降更換農藥。絕大多數電池維持的飛行時間在10—20分鐘之間,需要頻繁的更換電池。那么,如果每天工作8小時,需要更換多少次農藥,換多少塊電池呢?所以,痛點不除,植保無人機需要照料的人數還是減不了。
第三,機型與油電的PK短時間內沒有定論。
據中交遙感生產部經理閆廷廷稱,現在市面上的植保無人機有單旋翼、四旋翼、六旋翼、八旋翼之分,人們對于機型的爭論也在圍繞它們展開,但從相關技術專家研究的成果看,未來行業應用級的最佳機型或是傾轉旋翼。同時,市場上總是樂此不疲地討論和對比電動和油動的優劣勢,“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其實,鞋在腳上合不合適,只有穿的人知道。
對此,中交遙感有何建樹呢?蘇穎表示,暫不公開,但也無需等待太久,她會在中交遙感的下一代植保無人機發布會上解此疑惑。
那么,是不是解決以上三個問題植保無人機就可以任性翱翔了呢?顯然不能。
“從我們了解的市場情況來看,大多數植保公司只是通過提高藥液濃度,進而與飛機的飛行速度相匹配,一旦把握不當,藥害將在所難免。”蘇穎說。
天翔董事長朱秋陽介紹,當下專用航空藥劑匱乏,所以一些無人機企業更加擔憂的并不是內在的無人機技術層面,而是沒有適合飛防植保的專用藥劑和助劑,有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意思。
“未來的田野,無人機如何輔助精準農業將是關鍵所在。”漢和總經理孫向東表示,市場上的很多植保企業都把精準農業視為新年發力的突破點,植保無人機產業從現在的粗放式生長逐漸走向精準化是大勢所趨。
蘇穎認為,國外的農業精準化值得借鑒。例如,農場主首先利用無人機進行對田間地塊的實時數據進行分析后,得出農作物生長數據、病蟲害情況以及土壤的狀況,然后精準施藥。而國內,通常是一小塊作物出現問題,一整塊通通噴灑一遍,勞心勞力又傷財。所以,在植保界,大家提出2018要精準回歸,把施多少藥與均勻程度作為了攻堅課題。
扭虧為盈:清查行業虧本點找出發財路
據了解,從行業巨頭的做法看,極飛顯然是自建植保服務隊,并與農藥、農資經銷商合作,成為了堅定的服務供應商,而且在新疆等地的作業收效明顯,但各方面開支也很大,盈利層面講并不大。此外,大疆沿用硬件銷售思路,目前銷量可觀,但有一部分仍積壓在代理商手里,沒有形成戰斗力,所以從這個層面來說賺到錢了有點牽強。那么,其他企業就更不用說了。
“企業不賺錢應該說是不道德的”在蘇穎看來,目前植保企業“只燒錢不盈利”的大勢并非不可逆。據她透露,中交遙感在深入分析了植保行業虧本點后,已經找出了可行之法。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把尺子,丈量著別人,也同時丈量著自己,我在進入這個行業后,一直在思考中交遙感的贏利點在哪里,同時,在不斷的試錯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和她聊企業發財之道,你會感覺如沐春風,豁然開朗。
那么,蘇穎的植保無人機發財之路究竟是怎樣的呢?
她認為,她過濾了植保無人機產品、飛防植保隊、農資與農藥經銷商的所有虧本點,使之服務盈利合而不同。
首先,在產品層面,利用中交遙感先進的遙感、測繪技術的使用,也將使農業生產大數據化、精準化。她舉例稱,如通過無人機遙感器采集的信息,可以分析具體的病蟲害類別,更有針對性地防治,而且現在已有試驗性的應用。
其次,在作業層面,探索無人機集群作業,解決一臺植保無人機需要兩到三人伺候的窘境。她表示,要分兩個階段來實現。第一階段是數據共享,比如每次作業都要先進行地塊測算,每個人都在算1加1等于幾。那么,我的思路就是實現數據共享,由我來算好1+1=2,再給到每個植保無人機去做。第二個階段是數據交互與集群化作業,這是終極目標。那時,一個人可以拉著多臺無人機一起出去,在同一個大服務器的支持下,各干各的事,從根本上解決對人力的過多依賴。
第三,在后勤層面,進行模塊化拆解與集中化維修。蘇穎分析道,在田間地頭當場進行無人機的故障處理是非常頭疼的,哪怕是一個很小的問題,如水管漏水、噴頭堵塞、電調燒了、槳葉壞了等都比較麻煩,撒出去再多的維修師傅也無濟于事。我們的做法是減少后勤服務,全部元器件模塊化,用備件解決一切問題。施藥過程中,機臂壞了懟上去,電調壞了懟上去,就這么簡單。同時,把精干的維修技術人員集中在“家”負責維修,形成了如流水線一樣維修體系。
在記者看來,蘇穎的這套盈利理論實際上就是減少人力成本,各個環節都在體現著其打造精干高效的現代企業理念,與她的精明干練如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