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動用衛星無人機 采集數據保密
昨日,記者從國家統計局廈門調查隊獲悉,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夏播農作物面積測量將于本月中旬在我市開展數據采集工作。記者了解到,相比十年前的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本次調查將采用“高大上”的方式,如應用無人機、遙感技術測量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使用手持智能數據采集終端采集數據,利用互聯網對普查數據進行聯網直報。 記者 張詩 通訊員 劉征宇
【普查對象】
抽取同安、翔安區15個調查村75個樣方
據國家統計局廈門調查隊有關負責人介紹,農作物面積遙感測量是第三次農業普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廈門范圍內共抽取75個樣方,分布于同安區和翔安區的8個鎮街的15個調查村。關于調查樣方為何只選取在同安和翔安,負責人表示,廈門農作物的種植區主要集中分布在同安區和翔安區,夏季播種的農作物以水稻為主。而集美、海滄等區的農作物種植面積很少,作為廈門農業的普查樣方則代表性不大。
記者了解到,本次普查采集的數據將保密,直接通過互聯網上報國家統計局,為國家制定“三農”政策提供基礎性決策依據。
【普查方式】
無人機、衛星遙感測量等技術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國家統計局廈門調查隊有關負責人表示,本次普查將首次采用衛星遙感、地理信息技術和無人機技術等現代化技術對農作物和農業設施進行準確的觀測、調查,并對測量數據和調查影像進行技術處理和分析。
記者了解到,在測量過程中,每個樣方將被遙感衛星拆分為上百個自然地塊,調查員運用衛星遙感技術確定調查地塊后,再使用高精度PDA(手持遙感野外調查移動終端)采集每一地塊的地貌、作物、設施等數據,經精確區分和計算各類地物的種類和面積,及現場填制報表、拍攝照片,并通過聯網直報及時上傳。
該負責人告訴記者,過去,農業普查的形式為一個調查小組三個人走鄉入戶,由手工測量和農戶自測為普查數據的主要來源。現在,有了無人機、衛星遙感測量等技術幫忙,不僅能獲得更準確的測量數據,還能提高工作效率。
【相關新聞】
全國農業普查
每10年進行一次
全國農業普查是全面了解“三農”發展變化情況的重大國情國力調查,每10年進行一次,在逢“6”的年份開展。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的標準時點為2016年12月31日,時期資料為2016年度資料。
2015年11月,廈門市政府發布《廈門市人民政府關于做好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工作的通知》,將組織開展第三次農業普查,查清廈門市農業、農村、農民基本情況,掌握農村土地流轉、農業生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規模化和產業化等新情況。《通知》指出,廈門市政府決定成立廈門市第三次農業普查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和領導全市農業普查工作,協調解決普查中的重大問題。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統計局,負責普查日常工作的組織和協調。
記者了解到,我市農業普查工作將于本月中旬全面開展,目前正要求各區按要求報送2016年區以下統計用區劃代碼、城鄉屬性代碼以及變動情況資料,為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順利進行做好準備。